翻新时间:2023-05-26
《月光曲》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月光曲》的教学,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在导入部分,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请学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还有不懂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又如在分节细读部分,教师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一问,这个问题就是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问: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会月光曲内容部分,主要是要练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随着学生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
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苏醒”让学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贝多芬的乐曲那么优美,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密切联系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导,我想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巨大的鼓舞
- 接种麻疹疫苗
- 表扬
- 叮咛中的爱
- 观《假文盲》有感
- 用计者多胜
- 珍爱生命
- My school
- 那次,我成功了
- 这一幕感动了我
- 2009,我的心愿是……
- 介绍我的朋友
- 家乡的春节
- 留在心里的印象
- 唯美友情
- 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
- 《八宫卦次图》三维构成之初探
- 宪政、自由与正义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
- 中日文化的历史吊诡(一)
- 战争决定权授权的宪法透视
- 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构想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百年道教学研究的反思
- 两委会矛盾的法理学分析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老子》思想源自《周易》古经吗?
- 在中国建立私人破产法的几点设想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再论宪政的平衡性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再论宪政的复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试论叶适的道统论
-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2
-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
- 《月光曲》教学反思
-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1
- 《月光曲》教学谈
- 《伯牙绝弦》听课有感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2
- 《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3
- 《月光曲》案例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 《月光曲》一文教学谈
- 《我的舞台》结构分析
- 《月光曲》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