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27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⑴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⑵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⑶学生交流谈感受。
⑷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⑸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 班主任不在的时候
- 小猫和小兔
- 小羊的生活
- 做金工
- 两只小猫去钓鱼
- 青蛙申冤
- 学跳绳
- 烹饪
- 小猫和小兔的故事
- “小当家”做饭
- 农村的胡同(二)
- 灯光球场
- 课后
- 溜冰
- 浅谈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借鉴
-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 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
- 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 评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西方文化内涵
-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 西方文化理论视域与中国当代文化构型
-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 论阿多诺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
-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 浅谈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 我用残损的手掌
-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 追悼志摩
- 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雨巷》中的意象探微
-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延展美读
-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他的恋人
-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桥》赏析
-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
-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 《雨巷》: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 浅析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及其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