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14
《草原》(一)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懂得了关爱生命
- 端午节
- 我的中国心
- 读狂人日记有感
- 我的理想
- 关于“我”的说明书
- 愉快的周末
- 家乡的变化
- 给校长的建议
- 美丽的村庄---导游词
- 感恩母亲
- ME
- 我的写之路
- 篮球比赛
- My Travel
- 浅析语言学中排斥形式并不是有效的研究方法
- 试析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因素教学
- 关于典籍翻译与汉语文化传播
- 浅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学原则
- 论析翻译与文化信息传播
- 论析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信息的传递
- 浅析和谐的语文环境:城市的文化品位
- 浅析汉语教学:透视“汉语热”背后的文化传播
- 浅析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的认识和对策
-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 高校教师教学语言艺术之浅析
- 从文化角度简析英汉动物词汇的内涵
-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颜色词英汉互译技巧分析
- 论析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
- 论跨文化交际中语篇信息度的语境认知透析
- 《詹天佑》教学设计6
- 《草原》五
- 《詹天佑》有感
- 《草原》一
- 《詹天佑》教学设计5
- 《詹天佑》教学设计9
- 《詹天佑》教学设计1
- 《詹天佑》教学设计7
-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 《詹天佑》教学设计4
- 《詹天佑》教学设计2
- 《草原》(一)
- 《詹天佑》教学设计8
- 《草原》一课导入
- 《詹天佑》教学设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