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小熊住山洞》第二课时教学评析
结合本课教学实际,其主要特点总评如下:
一、架设交流平台,发挥师生的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的教学以“自读、质疑、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从自读质疑引入,到自读自悟、情感互动、思维感悟、主题升华,无不渗透着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机械繁琐的提问和讲解,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采用灵活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形式,如自读(自由轻声读、选读),群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指名朗读),教读(引读、范读)等,促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鉴赏水平。
三、营造民主氛围,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凸现现代语文教学新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关注个性化学习,珍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对童话故事,学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一次次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懂得小熊舍不得砍树造房的原因。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全过程,没有说教,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师角色转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教师通过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活化教材,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例如“如果你就是这些动物中的一员,你在送花时会对小熊说些什么感激的话”等问题,都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说。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和依赖,变为主动地学习,启迪了学生各自独特的想象,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从而经历一个感悟事理、发展语言的过程。
五、向生活开放,体现母语教学的特点
教师开放意识较强,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一方面尽量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拓宽点,把校外、课外的信息引入课堂,如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舍不得”的感受,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和父母调查到的人们保护树木的情况等;另一方面则把学生的视野和学习扩展到生活中,如交流生字“感”、“激”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言,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体现了母语教学的特点。
【总评】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反映了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正在转变教育思想,努力实践《小语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
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阅读,在朗读中悟情,从想象中创新,于实践中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全面提高,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较好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特点。
【反思】
该课也存在不足:反馈评价开放不够。如课前调查身边的人们爱护树木的情况,学生只交流了人们不爱护树木的情形,而没有交流人们保护树木的情况。教师做了努力,但引导点拨还不力。这也反映出当前课改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
“反馈评价”这一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特别是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是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加强研究,准确理解和实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猴变了
- 这教训真不小
- 我那心爱的日记本
- 初当消防员
- 今天我真累
- 纸的疑惑
- 啄木鸟治病
- 游白云山
- 我看东北虎
- 游本溪水洞
- 美丽的荷花
- 良药苦口利于病
- 电脑给我带来的快乐
- 塔松
- 鸟雨林
- 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探究
- 关于文本细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 试论趣味教学法在旅游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
-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的思考
- 简析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
- 关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哲学思考
- 试论激励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研究
- 试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
- 试析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管理研究
- 试析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类比迁移法
-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关于高职经管类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
- 关于“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简析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 试析有效的针对特困家庭子女的社会救助体系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的语病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几句话质疑
- 关于悼词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语句揣摩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法指导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题
- 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误读问题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瑕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
- 马克思简介
- 有大恨,才会有大爱──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
- 恩格斯简介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插说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写作背景
- “讳饰”修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