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05
加强语言感悟 注重情感熏陶──《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所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断,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断一】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断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
(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
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1、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2、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3、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未来汽车
- 妈妈,我的朋友
- 秋天的美
- 龟背竹
- 爱操心的父母
- 小乌龟的自述
- 那一次,我真后悔!
- 神奇的杯子
- 我心中的奥运
- 仙人掌
- 鞋的一家
- 硬币PK纸片纸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 我的多功能娱乐桥
- 纸洞钻人
- 书店建议书
- 保护森林资源建议书
- 对非法销售车位进行整顿的建议书
- 有关环境保护建议书
- 喝茶建议书
- 关于机动车尾气污染建议书
- 关于教育好孩子的建议书
- 借条和欠条的区别
- 节约用水建议书
- 借条怎么写才有效
- 健康饮食建议书
- 给校长的建议书
- 借条的写法
- 写借条的应注意事项
- 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 儒家法与西方自然法的本质区别法学理论论文(1)
- 法官是什么?
- 论法学三形态
- 中 国 近 代 法 学 教 育 的 先 导
- 简论各民族共创中华法律文明
- 论程序正义的人性标准法学理论论文(1)
-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法学理论论文(1)
- 论垄断:立足于对法院的考察法学理论论文(1)
-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法学理论论文(1)
- 中国古代家族法散论法学理论论文(1)
- “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
- 一国两制与高度自治法学理论论文(1)
- 邓小平法制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法学理论论文(1)
-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
- 中国古代律学(成就)述略法学理论论文(1)
-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
-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 《白鹅》教学设计4
-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
-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6
-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8
- 《小木偶的故事》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