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9
《蜜蜂》案例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新课程认为,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每一个人都在重新解读课程,把课程给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者。学生也应该是课程的最终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和建设文本的机会。
我在教学三年级第五册语文教材《蜜蜂》时,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让我惊喜,学生咄咄逼人的质疑,也让我不知所措。从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独特的思考,这让我意想不到。
在后文学习中,我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批
第二批
回到了家:
2只+15只=17只剩3只未归。
(花费40分钟)
(花费大约4个多小时至15小时)
了解了实验的结果,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可是有学生却说:“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我不容质疑地说:“那当然”可是学生却很不服气地质疑:为什么蜜蜂同时放飞,却分两批返回?同一蜂窝的蜜蜂飞相同的路程,为什么所用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么就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呢?为了挽留自己的颜面,我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
- 母爱
- 小蚂蚁过河
- 动物开奥运会
- 牙齿的故事
- 维尼小熊的故事
- 三只小猪
- 娃娃大战
- 茶壶的故事
- 四只小熊的故事
- 小猫学跳水
- 水龙头笑了
- 三头公牛
- 神奇的铁环
- 小猴淘淘吃冰淇淋
- 中国三农学界的研究方向
-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 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一种法社会学的解释
- 贫困农户认为承包土地就是自家的
- 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
- 农地的财产权利
- “三农”问题的根在哪?
- 村(居)委员会选民资格认定之剖析与探讨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加强农村党的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村民自治的绩效评估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 土地资源与权力网络 ——民国时期的华北村庄
-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
- 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大战略抉择
- 欠黥
- 放风筝
- 《秋天的雨》学法指导
- 二月东风放纸鸢
- 秋雨
- 秋天的童话
- 《风筝》教学杂谈
- 放飞风筝 放牧心情
- 《风筝》教学反思
- 《风筝》教学反思
- 描绘秋天的好词句
- 秋天的景色
- 《风筝》好词好句
- 《风筝》教学反思
- 《秋天的雨》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