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9
《蜜蜂》案例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新课程认为,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每一个人都在重新解读课程,把课程给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者。学生也应该是课程的最终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和建设文本的机会。
我在教学三年级第五册语文教材《蜜蜂》时,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让我惊喜,学生咄咄逼人的质疑,也让我不知所措。从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独特的思考,这让我意想不到。
在后文学习中,我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批
第二批
回到了家:
2只+15只=17只剩3只未归。
(花费40分钟)
(花费大约4个多小时至15小时)
了解了实验的结果,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可是有学生却说:“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我不容质疑地说:“那当然”可是学生却很不服气地质疑:为什么蜜蜂同时放飞,却分两批返回?同一蜂窝的蜜蜂飞相同的路程,为什么所用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么就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呢?为了挽留自己的颜面,我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天来了
- 美丽的夏天
- 秋天的榕树
- 雷雨
- 春天
- 走进田园
- 夏日荷塘
- 海底漫游
- 秋天的景色
- 公园的秋天
- 雪
- 夏雨
- 浸在牛奶里
- 美丽的校园
- 秋
-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析
- 原油码头输油管道风险防范的重点及建议
- 分析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 苗圃造林苗病害早期综合防治对比试验
- 对PVA-硼酸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 分析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 浅谈环境工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
- 阳泉地区不同树种碳汇能力的比较
- 基于具有行业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
- 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改造的促进作用
- 纸尿裤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
- 林业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技术及对策
-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 《顶碗少年》相关链接
- 敢于拼搏,才可能获得成功──读《顶碗少年》有感
- 《顶碗少年》教学案例
- 读《顶碗少年》有感
- 课文《顶碗少年》之角色写作
- 《桃花心木》教学杂谈
- 读《顶碗少年》有感
- 坚持创造成功──读《顶碗少年》有感
- 我们要战胜它──读《顶碗少年》有感
- 从课文中感悟人生智慧──《桃花心木》教学设计谈
- 读《顶碗少年》有感
- 拼搏──读《顶碗少年》有感
-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考
- 《顶碗少年》课后反思
- “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桃花心木》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