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孔子拜师》参考资料

《孔子拜师》参考资料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孔子拜师》参考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国政府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我国台湾地区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作为教师节;美国也于1971年由美国两院法定通过把每年的9月28日定为教师节。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不多,先秦古籍如《庄子·天下》,称老子为老聃,以老为姓,以聃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古人的名、字与号: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筓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

古人在名、字、号的使用上,有一定原则和习俗。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曲阜“三孔”:曲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是儒家学派始祖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孔府,旧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后裔的官署和邸宅。占地16公顷,各式建筑463间,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后来,历代帝王对孔子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占地21.6公顷,各式建筑466间。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占地二百多公顷,古木参天,碑揭林立。

曲阜“三孔”

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奶奶
血蜂少年(二)
劳动后的感悟
错别字的烦恼
幸 福
握住坚强
墙角的小蚂蚁
二十年后回家乡
爸爸我想对你说
血蜂少年(一)
自我介绍
两个“力力”
愤怒题目
时间就是生命
海豚
行为不良学生帮教制度
小学校舍、设施安全检查制度
小学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小学小学生安全须知
学校门卫安全工作制度
小学食堂安全管理制度
小学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补充意见)
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和学校与部门鉴订安全责任书制度
不合格人员和心理障碍人员的管理制度
小学学生人身安全管理制度
小学学生出操集会及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小学学生上学,放学制度
镇中心小学安全文明校园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小学防汛制度
小学安全管理制度
关于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一)
广告的文体特点和翻译
论一般人格权(1)
[教学论文]问题·猜想·实验——引导探究的教学尝试
[教学论文]高中化学生活化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
建构主义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
部分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财税政策与经验借鉴
[教学论文]学生思维贫乏对化学探究教学的启发与实践
做好农村化学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一)
翻译中的视点转移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浅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分层教学
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的讨论
精彩,不曾预约——谈化学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4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0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2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2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9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4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6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0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四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