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20
从“40亿年前”到文本解读
杭州市第四次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暨语文新课程研讨会于4月21、22日在余杭临平举行。两天的观摩活动共有九位老师为本地区的八百多位教师上了观摩课。每位老师都是有备而来,上课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可4月22日上午,来自下城区大成实验学校的俞竹华老师在上《月球之谜》一课时,引起了全场听课教师的一片反响。
俞老师准备很充分,有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课件,有资料袋,按照产生疑问──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的步骤进行上课。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平。由于教师有备而来,因此解决的游刃有余。本来这节课是上得滴水不漏,忽然,有学生抓住其中的一句话,提了个问题。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我认为,41、42……46、47都在40亿年前,地球上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头,并不能说明月球比地球的年龄大。”
俞老师被学生的提问一时蒙住了,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说40亿年前,自然包括41亿、46亿年前,看来是教材出了问题。”并称赞这个学生读得仔细,能发现问题。可接下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俞老师这样说:“这个40亿年“前”的前应改为“后”。”说到这里,俞老师把“后”代进去读了一遍:“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后的石块。”当时台下一片哗然,俞老师也觉得有问题,就把这个“前”到底是否要换成“后”的问题滑了过去不再提及,又回到第一次解答上来:“看来教材编写有问题,我们可以向编教材的老师写封信,谈谈大家的看法。”
从这里,我不由想到了我们教师自己对所教文本的解读。沈大安老师在《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一文中讲到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具有丰富性和展开的多种可能性,时代和形势的发展也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性的教学。既然是生成性的教学,那么课堂上有许多内容是老师无法预设的(就如“40亿年前”这个问题)。因为无法预设,所以我们就得抛弃以往那种事先设计口袋让学生钻进来式的教案,多阅读我们所要教的文本,吃透教材,把准文本的教学价值。但是,现在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张化万老师在这次观摩活动的小结中提到这次观摩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其中一点就是,未能充分认识教材的教育意义,也就是没有深入地阅读文本。他说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反复阅读文本,不是带着功利性地读,不要把文本当作教本,在读中设计如何教,而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阅读中自觉感受打动你的东西,因为教师自己“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狐狸的朋友
- 醒悟吧!人类
- 放下罪恶的匕首
- 面对挫折
- 衣食住行看变化
- 外婆家的小鸡
- 乘车记
- 奶奶要学“话”
- 回来吧,赛特凯达斯大瀑布
- 我真舍不得您
- 人生如水
- 新年畅想
- 孩子的心声
- 不想长大的我
- 老师的“恶作剧”
-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1)
- 诗歌论文-新世纪诗歌叙事特征探析(1)
- 浅谈唐宋以后的“韵”—兼与王开扬先生商榷
- 通感意象的功能透视与语言建构(1)
- 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思考(1)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
- 试谈现阶段县级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 网络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
- 我国计算机审计的法律问题探讨(1)
- 语词的潜在及其运动(1)
-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
- 试论幼儿汉字教育(1)
- 《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视角和写作意义(1)
- 亲属称词的自称用法刍议
- 《你一定会听见的》词义辨析
- 《你一定会听见的》基础知识题
- 倾听来自世界的声音
- 《你一定会听见的》典型例析
- 《你一定会听见的》课外语段阅读题
- 《你一定会听见的》问题探究
- 《你一定会听见的》词语解释
- 《你一定会听见的》课时训练
- 《你一定会听见的》学法导引
- 《你一定会听见的》课标解读
- 《你一定会听见的》生字注音
- 《你一定会听见的》写作特点
- 《你一定会听见的》写作特色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难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