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09
研究式教学的点滴体会──谈我在《观潮》教学设计中的做法
自我校开展“研究式教学”这一教改实验以来,我便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去探索,通过一年的实践,有所感悟和体会,下面谈谈我在研究式教学中是怎样注重教学设计的。
“研究式教学”决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随便地在这儿停一停讨论讨论,在那儿站一站研究研究。这种无地放矢的花架子歪曲了研究式教学的本意,扭曲了研究式教学的实质。所以在实践中,我非常注重教学设计中的“硬设计”与“软设计”。所谓“硬设计”就是在学课文前针对课文不同特点设计几个粗线条的框架让孩子们在这种框架导向上再进行“软设计”给孩子们自由施展的空间、尽情发挥的过程。
下面,谈一谈在《观潮》一课中我是如何进行“硬设计”与“软设计”来落实研究式教学的。
首先,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作者按照“潮前”、“潮时”、“潮后”的顺序分别写了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分别用一两个词概括出来。这样孩子们不难概括出“潮时声、形奇”“潮后景象奇”。
但潮前奇在哪儿就不好概括了。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即“第二小节与奇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小组内交流研究一下,也可以借助你手中的资料研究一下”。经过一番课堂讨论后,孩子们认为钱塘江潮奇的原因与海宁盐官镇的特殊环境(时间、地点)有密切关系。不难归结出“潮前环境奇”。
到此为止,我设计的“钱塘潮奇在哪里”已经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精炼明晰的主线,找到了一条认识课文的“最短路”。
如果说这一步是粗线条的硬设计的话,那么顺着这条思路让孩子们边读边研究边讨论,品尝课文的语文材料,交流阅读心得体会,就是我这篇课文的“软设计”根据孩子们学情及课文的特点,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按着“潮前”、“潮时”、“潮后”的顺序分别写了“环境奇”、“声、形奇”“景象奇”。下面张老师想请大家更仔细读读课文,挑一处最能吸引你或者是你认为写的最传神的地方读读,然后讲析给大家听,要把怎样写出了“奇”,好在哪里说清楚。可以先再组内把你的想法谈一谈。注意:汇报时可以前后文联系着谈,也可以借助你手中的资料谈。
这样,课堂教学就不再是“硬设计”了,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从各人的差异出发,只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点做课堂交流,为尝试成功创造了条件。这种“软设计”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极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课堂中的自主意识。
以上,是我就《观潮》一课教学设计中如何进行“硬设计”与“软设计”来体现研究式教学的点滴体会。由于是实验阶段,不成熟的地方,有待于今后改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伞兵
- 春雨
- 迎春花像什么
- 种树
- 洗菜
- 捉迷(mí)藏(cáng)
- 我的家乡
- 搞卫生
- 丁丁写字
- 春游
- 雷公公
- 快乐的青蛙-续写
- 橘子
- 甜橘子
- 爬山
-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1)
- 浅谈职业教育电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 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实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
- 浅析新经济时代体育发展趋势的社会学思辨
- 耗散结构论视阈下个体道德发展论析
- 智能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1)
-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UG课程中的应用
- 房地产行业的五力模型分析(1)
-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与地区组织的作用(1)
- 围绕课改进行师资储备、课程体系及评价方式的变革
- 试论警察院校的个体道德养成和道德敏感性教育
- 徐州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模式研究
- 制度创新与制度移植的实证分析收(1)
- 集思广益出智慧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三
- 《四季》教学设计之二
- 《四季》教学设计之四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之二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八
- 《静夜思》教学设计之三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之三
- 《小小的船》
- 《四季》教学设计之三
- 《四季》教学设计之五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四
- 《爷爷和小树》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之三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二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