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31
《爬山虎的脚》教学谈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章。课文在介绍了有关爬山虎的一些特点后,先后用了两个比喻句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形状,接下去用了如“触→巴→拉→贴→爬”等动词具体形象地描写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而,我们这一带很难看到爬山虎,这对于缺乏感性认识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课文中虽有一幅插图,但却只能从中看出爬山虎的整体形状,而无法体会它的动态,更不可能辨别课文那些动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前我教这篇课文时,只好让学生反复朗读去记住那些动词的用法,但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除了能死背这几个词语外,头脑中对爬山虎却仍然是一笔糊涂帐。
上学期,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把录像手段引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即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声色并茂的活动图像中,只见爬山虎的叶子慢慢长大,颜色由嫩红到嫩绿再到深绿,长大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了,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刚长出来的脚开始是六七根细丝,细丝触着墙以后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拉着爬山虎嫩茎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漾起绿色的波纹。美丽动人的画面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描述,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仔细地观赏了爬山虎美丽的身姿和有趣的爬行过程,并对爬山虎有了感性认识。这时他们心里想说,但却很难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于是我就让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当学生再读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比喻句时,个个脸上流露出了恍然大悟之情。当读到爬山虎的脚怎样爬时,我就让学生回忆一下刚才在屏幕上看到的情景。当我向学生提问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时,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回答。以前老师觉得难度最大的爬行过程,学生都能用上确切的动词,讲得井井有条,再也不用象过去那样死读课文了。接下去我又问学生:爬山虎在爬行过程中,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触是碰到的意思,爬山虎的脚只有触着墙以后,才能巴住墙往上爬,所以不能调换。”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以后,和墙贴得紧紧的,所以这里要用巴。”还一个同学接下去说:“爬山虎长得这么美,爬得的时候又这么有趣,我多想让我家的墙上也长满爬山虎。这样不但美化环境,还可以让我仔细观察它的特点。”通过播放录像,同学们学得轻松活泼,不但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期中考试时,有一道试题恰好是让学生用上确切的动词去写出爬山虎的爬行过程。结果正确率达到97%。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如果按原来的方法教学,那是无法达到的。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选用相应的电教手段,将一般的叙述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印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有趣的汉字2
- 有趣的汉字综合实践
- 有趣的汉字
- 有趣的汉字
- 我爱中国汉字
- 有趣的汉字4
- 父母的爱(13)
- 父母的爱
- 有趣的汉字1
- 父母的爱
- 我爱汉字2
- 我爱汉字
- 父母的爱
- 父母的爱
- 我爱汉字
- 关于国际海运企业并购分析及启示
- 浅谈邯郸高速公路绿化
- 当代学生如何辩证地看待流行歌曲
- 幼儿音乐舞蹈教学模式
- 论古筝演奏艺术的表情性
- 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 二胡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
- 浅论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意境营造
- 公路计量支付软件的应用与开发
- 对音乐治疗学的定位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之我见
- 析黎英海钢琴曲《春江花月夜》
-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
- 论中学生音乐教育的创造性教学法
- 浅析藏族舞蹈中的宗教内涵
- 论歌唱艺术的情感表达
- 《夏夜多美》教学重点
- 《要下雨了》老师语录
- 《夏夜多美》趣闻故事
- 《夏夜多美》美文欣赏:你比我更需要它
- 《夏夜多美》第二教案
- 《夏夜多美》训练素材
- 《夏夜多美》美文欣赏:夏夜多美
- 《夏夜多美》整体阅读感知
- 《夏夜多美》范文习作:夏夜独坐,我喜欢
- 《夏夜多美》考点练兵二
- 《夏夜多美》重点问题探究
- 《夏夜多美》教学目标
- 《夏夜多美》写作指导
- 《夏夜多美》第一教案
- 《夏夜多美》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