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08
他山之石,未必可以功玉──《蟋蟀的住宅》教学后记
听陈老师说他在2班上《蟋蟀的住宅》这课时以“画住宅”为切入点去学习课文,效果听说不错。我一想倒是,一是画住宅激趣,以趣入文;二是学好课文才能画好画,相辅相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决定在班里一试。
我一上课就让学生理解文题“住宅”的措辞意义,学生明确这是拟人手法后,我再借此让学生来画住宅。学生兴味盎然地拿出纸笔就画,不一会就有学生说蟋蟀不会画,我强调:“画住宅。”学生拿起笔就画了个拱形作蟋蟀住宅的门洞,我一看急了,连忙提醒:“蟋蟀的住宅在哪啊?”
“堤岸上。”
我顺手画出堤岸,又问:“这长长的一条堤岸到底哪儿可以让蟋蟀安家呢?”
学生经过探讨明确堤岸顶部肯定不行,平的,雨水要灌进去的,达不到排水优良的要求。堤岸底部也不行,怕积水满进洞里,那肯定在斜坡上了。学生基本上都认为斜坡上随便哪个长草的地方都行。
看来他们没有很好地细读课文,我不得不提醒他们去读课文,可孩子们默读了一遍课文后还是这个观点,我正不知道怎么引导,这节课在我满怀期待转化为恼火中挨到了下课铃响。
第二节课我让他们继续找蟋蟀的住宅洞口,学生在上次基础上多发现了一点:蟋蟀不利用现成的住宅。他们找出来的条件有了这么一些:蟋蟀的住宅在堤岸上,排水优良,阳光温和,不现成,隐蔽(门口有草),像这样的地方堤岸斜坡上很多,比上节课无大进步。
(图略)
我索性就离开了课文让学生看我画的堤岸(有一处按课文内容“微斜的门口”故意画成突出)找符合蟋蟀建住宅的地点在哪。本来想他们会看见那块突起,选1。可他们仍认为2、4都行,就没人想到1最佳,孩子们知道蟋蟀住宅里面“弯弯曲曲,有倾斜的隧道”,就没考虑到门口微斜是天然的排水优良,是慎重选择住址的要求之一。我只得指明可以再读3、4、5自然段。
终于有人读到了“倾斜的门口”“平台”这句话,没想到一女生说“平台”是指平地,去找3了,这是什么理解嘛。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平台,又不理解“倾斜”朝哪边斜了,都以为是朝下方直斜↓,都没想到蟋蟀的住宅还有门口,把“门洞”、“门口”混淆了。我只得让他们联系教室的门口去理解,终于有人找到1了。我这才怒火平息了一点。我这时早被学生的“迟钝”气昏头了。其实当他们找不到“平台”时,我完全可以指出:“课文中说蟋蟀的住宅要有平台,有微斜的门口,选堤岸的哪个地方最合适?”“向下斜能造出门口来吗?”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找到“突出部位”最理想。
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甚至认为门口有草就行,对课文是离散地找个别句子理解的,缺乏系统知识的合成。课堂上我也因生气缺乏阅读引导,缺乏学习形式的使用,就一个劲地说:“给我再读课文!”学生一看老师生气了就也乱了,更找不到知识点;学生越答不到点上,我就越生气。真是一个恶性循环。
【反思】
这课上之前我也没有很好地去备课,只一听到说“画蟋蟀的住宅”方法不错,就直接想到用到本班教学中,却没有想过怎样使用这个手段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看来他山之石,未必可以功自家之玉。别人的好方法,成功的教学手段,要用思想去借鉴,要充分预设,要考虑实际,还要根据生成及时调整、引导,他山之石能发挥强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别拿生命开玩笑
- 题目:游黄山
- 我为什么不脸红
- 游灵渠
- 我那个悔啊......
- 神 圣的爱
- 自行车
- 我的老师
- 桂花飘香
- 常州的变化
- 反败为胜的感觉真好
- 我的爷爷
- 社会实践活动
- 我爱英语
- 我爱夏天
- 课题研究计划
- 初一语文课改计划
- 小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 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
- 2010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数学高段教研组工作计划
- 2012年9月教研组工作计划
- 小学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
- 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小学绿色学校工作计划
- 学习部工作计划
- 中学图书馆工作计划
- 小学2010—2011学年度下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 2012年9月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
- 2012年秋季物理教研组年度工作计划
- 小学2012年秋教导处工作计划
-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几个问题_行政法论文(1)
- “逆向审查”在审理行政不作为案件中的运用_行政法论文(1)
- 财政运行机制与金融风险探析
- 针对法语中翻译方法与文化进行分析
- 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翻译能力
- 公告违法行为之合理定位_行政法论文(1)
- 谈商标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旅游翻译
- 商标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 分析从英汉对比翻译看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 我国财政监督法律制度建设刍议
- 论以翻译为手段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 文学翻译独特性
-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
- 两方面谈英语长句的翻译
- 《穷人》课堂想到的
- 《山雨》教案
- 《中华少年》教案
-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 《穷人》听课笔录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 《索溪峪的“野”》听课札记
-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2
-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评课
-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 《索溪峪的“野”》改进教学
- 《詹天佑》评课案
- 《山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