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23
给《颐和园》换个教法
今天第三四节是语文课,把隔夜备好的《颐和园》摆在面前时,颇觉呆板。突发奇想,把《颐和园》上成旅游课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因为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就是写导游词。于是在上课前的10分钟,脑子里初步呈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案。
步入教室,学生课前准备做的特好。知道今天学新课,他们总是特别来劲,我有点担心匆忙设计的方案满足不了孩子的期望。一开课,我先打开视频片段(比较完整齐全的颐和园全景拍摄),如观赏一部旅游风光电影般,我加入了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随着古筝质朴恬淡的琴音,画面流动的美景,分明感觉学生已经陶醉了。一切完毕,再让学生回到课文,自由大声朗读,了解作者旅游的顺序,找出重点描写各部分景点的段落,给课文分段。划出各部分具体介绍的景点名称,概括特点。
开始分组学习。全班分成三大组,分派任务。强硬分派的主要原因是不想造成好片段人气聚集,而其他部分却无人问津。第一组负责研究长廊部分,第二组负责研究昆明湖,第三组研究万寿山。主要步骤是:细读各部分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重点词句,理解品味,整理并加入自己的体会。接着是把课前预备好的有关学习资料结合起来,注意突出景点的最大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语言进行推介,越精彩越好。最后是报名参加旅行团。哪个团参报的人数最多,哪个团就胜出,得到表扬一次。
中途允许三个大组轮流上网查阅资料,记录,动手动口,讨论做笔记。一个组上来查资料时其他小组展开讨论。时间还是拖延了。直到11点30才活动完毕。活动过程中参与程度比较高,连梁梓杰和程旭声、池锦诚都动了起来。何惠玲、林书晴、王哲、池俊杰、周子坚讨论完毕之后,三两成群,抓紧时间设计精彩的导游词。不过,无可否认,怕动脑的孩子还是喜欢偷懒,不想写,拖着,动作比较慢。
11点35,开始汇报,这是导游们使尽浑身解数的时候了。我先让语言能力强的孩子上来带个好头,组内可以补充。发现他们会写出一些比较稚拙的顺口溜吸引游客。但是语言表达比较死板,不流畅。指望当天晚上的小练笔能有所突破。毕竟课堂上的时间太紧迫,特别是负责万寿山部分的同学资料不齐全,发言不踊跃,延误了一些时间。最后允许两人搭档——黄晓琪和陈铮佳一起上台演讲。后来再把比较详细的视频课件打开,但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没能让学生面对生动的课件进行讲述。而关于导游词的质量,仍需要探讨与提高。
但我愿意相信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是千奇百怪的。最后,以王哲为代表的推介长廊景点的一组以25票的成绩赢得了参团最高票数。当然这是一个小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他背后,池俊杰周子坚和梁玮滢等几位同学坐在台下,比他还着急,急急的,挺有趣。
这种课堂氛围,比较活泼,孩子们喜欢上,喜欢学。但同时却又容易忽略一部分的中下生。他们其实也不是麻木不仁,但是他们习惯了傻坐在那里,不主动开动脑筋,也不主动上台发言,偶尔也笑,也答话,也有感觉,却因着学习的主动性不足,造成学习效果的明显差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给金鱼喂食
- 小赵老师
- 快乐的周末
- 游泳
- 自我介绍
- 春天
- 小猴和皮球
- 植树
- 生态园游
- 春姑娘来了
- 春天
- 聪明的小鸟
- 思念
- 美丽的春天
- 我和古诗
- 科技进步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终结
- 城市有机垃圾处理最佳方案探讨
- 中国电影市场综述
- 浅议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 类型人物论
-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
- 生命的凝视
- 环境噪声污染与健康生活
- 视觉文化研究
- 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情况分析
-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污泥、垃圾的OTM好氧生化处理法
- 废弃甲烷性气体利用中国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另一个战略方向
- 后现代的英雄神话
- 《司马光》阅读体验性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 《吃水不忘挖井人》巩固复习
- 《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二课时
- 《乌鸦喝水》阅读学案
- 《乌鸦喝水》阅读教案
- 《乌鸦喝水》阅读课后研究活动
- 《乌鸦喝水》阅读
- 《司马光》阅读片段赏析
- 《司马光》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
-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阅读教学设计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司马光》我读我思
- 《司马光》课堂实录
- 《比尾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