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古诗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后记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有一条教学经验:一学期教95篇课文,是教一带一的结果。所以,在今天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借鉴了霍老师的做法,教一首带一首,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做了初步预习。课堂上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读通顺了,理解了诗句的内容,领会了诗的意境,也会背诵了。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又抄了一首课外诗,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进行了教学反思,一致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同时我们也总结出,教学古诗词时,可引进这样三种古词:
1、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
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两首诗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学完《四时田园杂兴》,再出示并指导朗读《村居即事》,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2、同题异文。题材相同,诗文各异: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学习后可引卢梅坡的《雪梅二首》。《雪梅二首》中,雪花与梅花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宛如一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佳境。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二首》,从比较中能领悟到诗的艺术美。
3、相同诗境的诗文:
张愈的《蚕妇》语言平白如话,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劳动者和剥削者不同的生活境况。而梅尧臣的《陶者》与之异曲同工,可相互映衬。教学时,教完前者,引进后者,可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玉皇大帝捉鬼
- 节水在我身边,构建美好家园
- 仙女历险记2
- 东方神起
- 小小钓鱼
- 减少使用塑料袋
- 保护环境
- 1000年以后
- 地球的家
- 保护树木
- 猴子和乌鸦
- 多想为你再造一片森林
- 感谢爸爸妈妈
- 大灰狼和小白兔
- 家乡的环境
- 略论价值观念更新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 关于税费改革的的意见
- 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的讨论
- 关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 所有权形态看中英中古赋税基本理论的差异
- 简述自由、“任性”与主体性的张扬
- 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完善的配套措施的浅议
- 陕甘宁边区农业税收的特点和作用
- 发挥基层税务机关的职能作用
- 明代的渔业税制的浅论
- 人生与自由的矛盾
- 西方国家反避税税制的研究
- 关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源探析
- 我国税收环境的浅析
- 《回声》课文提示
- 《回声》课堂实录及反思
- “回声”的启示
- 《回声》教学实录
- 《回声》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回声》突破难点
- 《回声》辅导提示
- 演示小实验,突破“回声”难点──《回声》教学谈
- 《回声》课堂实录与点评
-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
- 《回声》好词好句好段
- 《回声》段落分析
- 《回声》要点指路
- 《回声》词语解释
- 《回声》学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