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8
为《扁鹊治病》而治病
此次研修班活动,我执教了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一文。文章主要人物有两个,扁鹊和蔡桓公,是通过扁鹊的医术高明理解防微杜渐,还是在蔡桓公的言行举止中明白讳疾忌医,成为难以抉择的问题。我反复推敲,最后决定沿着蔡桓公三次拒绝扁鹊为其治病的傲慢态度为线索,进行课堂引领,教学设计流程为: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读蔡桓公三次拒绝扁鹊的句子。
3、感悟课文深刻的寓意。
第一次试教时,课堂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师: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扁鹊不再请求为他医治。看来,蔡桓公离死亡也不远了。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朗读。
师:如果你就师蔡桓公,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时候,想起扁鹊当时对自己的劝告,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讨论交流。
生:蔡桓公肯定会想,我真是太傻了,当扁鹊说我生病的时候,我就应该相信他,让他帮我医治,现在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而且就要死了,后悔啊!
师:你说得真是太对了,当小毛病出现的时候,不能掉以轻心,要早点医治,不要让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用成语来说叫“防微杜渐”(板书)。
生:(高举着手)老师,我有问题。
师:好的,请你说以说。
生:老师,为什么蔡桓公原来对扁鹊的态度很傲慢,而这时却派人去“请”扁鹊。
(他重点强调了“请”字,我当时一愣:多好的一个问题啊!)
师:你很会读书,古人说: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打进。从你这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上看,你已经进了一大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蔡桓公这时候已经知道扁鹊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名医,自己又病得很严重,需要扁鹊帮助治病,不敢再对扁鹊不恭敬,所以要去“请”扁鹊治病。这个提问的学生也很满意讨论的结果。)
下课了,许多听课的老师都认为这个环节生成得很精彩,可是我当我再次阅读文本,发现蔡桓公从拒绝治病到派人去“请”,其变化的关键在于蔡桓公怀疑扁鹊是不是一位名医。那么,一位名医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应该是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如果从扁鹊的言行中去体会名医的医术高明,再从蔡桓公的态度中读悟名医的医德高尚,不是成功解决了文本两个主角的取舍问题吗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蔡桓公认为扁鹊是个名医吗?他是怎么评价医生的?
3、你认为名医要具备哪些条件?
4、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又从什么地方看出扁鹊医德高尚?
5、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再次试教时,明显感觉学生对扁鹊和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形象,教学效果也好了许多。通过这次磨课的经历,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教学要立足宏观,落实微观,不要对学生牵引,牵制过多,一个个教学设计正是因为教师人为地把学生的思维定位在扁鹊和蔡桓公三次见面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的空间,只是在老师的预设中盲从。而第二个教学设计牢牢抓住了文本隐含的矛盾冲突,从“名医”一词入手,把蔡桓公对名医的理解和学生对名医的理解矛盾激化,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主动学习,思维的火花闪耀课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弟弟
- 我的爸爸
- 一个爱笑的我
- 脑迷
- 成长的快乐
- 无私的爱
- 我
- 我的可爱老爸
- 精彩的我
- 我的表弟
- 可爱的小表妹
- 妈妈的吻
-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 我钦佩的一个人
- 她是谁
- 试析《雨王汉德森》与贝娄的犹太文化意识
- 重读萧红:论漂泊者的生命体验与慷慨悲歌
- 浅析德国职业教育与后现代教育观
- 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乡土意识
- 浅析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 试析对法学专业综合性模拟实训的几点思考
- 试析高职院校以“文”化人的实践与探索
-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较研究
- 生态批评:文学现代性的深入
- 浅谈理性的史诗——黑格尔与美国现代文学
- 简论英美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及其对我国教师培训的启示
- 新时期文学的粮食情结
- 浅论在探究中学习理论
- 试论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
- 试析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建设策略
- 《凡卡》教材分析
- 《凡卡》中的细节
- 《凡卡》词语解释
- 《凡卡》分段段意
- 《凡卡》重点问题解析
- 《凡卡》课文导学
- 《凡卡》课文题解
- 《凡卡》重难点精析
- 《凡卡》例题解析
- 《凡卡》佳句赏析
- 《凡卡》句式变化
- 《凡卡》课文内容分析
- 《凡卡》写作特点
- 《凡卡》词语造句
- 《凡卡》写法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