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窃读记》教学反思
读初中的时候,我因为对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不感兴趣,便把闲书藏在桌子下面偷偷地阅读,正读到入情入境时,被眼尖的政治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惊慌失措地站起来却不知问题是什么而燥得脸上滚烫,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晚上,十一点多了,我还在书桌前“用功”:对着窗户,立着一本长本的物理实验报告册,里面却是一本小一点的闲书。慈祥的爷爷怕我睡觉太晚会影响第二天的上课,一连催我好几遍,我总是“嗯”一声又继续看我的小说,爷爷干脆拉了门上的灯闸强迫我睡觉,于是我只好钻进被窝里,打起手电筒继续看书……因为自己有过许许多多的窃读经历,所以翻开林海音的《窃读记》时,也是兴趣盎然。认真地研读了几遍教材,我被林海音童年时不顾一切窃读的经历深深地打动,被她细致入微地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折服。林海音,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我小时候看过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的《城南旧事》电影,就是根据她写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了解了她小时候的窃读经历,内心深处又对她多了一些敬仰。
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这样一篇好的文章,怎样才能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呢?
我首先从学生的窃读经历入手,让班上最喜欢读书的向承浩同学说一说自己上课躲在下面看作文书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再出示课题,学生结合班上窃读例子,一下子就弄明白了“窃”在课题中的意思。
我随即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因为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品味“窃读”,感受渴望。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报。全班交流汇报时,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各抒已见,都抓住了重点句段⑴ “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⑵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⑶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进行了精彩的品味,深入地体会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然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至此,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紧接着,我用课件出示文章的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个难点已经迎刃而解了。“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小林海音仍然没有放弃,抓住一切时机窃读,她在你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当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我用课件出示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我发现,学生在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脸上无不写满了对作者的尊崇之情。当小组合作,探究“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时,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进行交流,精彩的发言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学生的课后阅读收获也令我兴奋不已。有的同学说:“读了《窃读记》,让我知道,读书可以丰富课外知识,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读书和吃饭一样重要,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因为不光要长身体,更重要的是长知识。”有的说:“读了这一课,我体会到林海音读书读到了忘我的境界,她每看一本书都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她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让我们也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有的说:“想读书,读好书,就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诀。”……从同学们的字里行间,我知道,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我坚信,这种读书的快乐,一定会陪伴他们一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这就是我
- 胖子心得
- 舅舅
- 我的玩具小狗
- 飞花逐月2
- 我们班的“武林高手”
- 谢谢您妈妈
- 小木偶的故事(续集)
- 我不是中国人
- 同桌档案
- 我
- 飞花逐月
- 她
- 可爱的我
- 我的家人
- 新大纲需要语文教师更新哪些教育思想
- 水下声波国际规章:为处理大洋噪音污染而建立的规则标准
- 单簧管音色的演奏
- 谈《社会》课“分析说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 德彪西钢琴音乐中色彩性音色的演奏技法研究
-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 基于Flex技术的MHK口语训练系统语音处理模块关键技术研究
- 加快发展环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的构想(1)论文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1)论文
- 宁夏投资环境定量评价与创新对策研究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 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 走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之路(1)论文
- 基于语音技术的信息无障碍Web页面实现
- 二胡演奏中的发音训练与音色
- 《穷人》教学案例
- 《穷人》教学设计
-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 《穷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 《穷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语文课堂呼唤“本色”回归──《穷人》教学案例
- 体悟“穷困”──《穷人》教学片段
- 整合问题 简化目标──《穷人》教学设计浅谈
- 《穷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 揣摩心理活动 培养感情朗读──《穷人》教学案例
-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