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1
《落花生》理论实践案例交流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落花生》一文,知道它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的。那么,今天,我们就围绕议花生,来看看文中的人物是怎样来议花生的。
二、整体感知,重点切入
1、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父亲借花生的哪两个特点来比喻做人?
2、指名回答。
三、阅读感悟,体会品质
1、你从那些词句读懂花生不好看的特点,
2、指名回答。
3、师:为什么把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进行比较?这说明什么?
师: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读。
出示课件: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师:我们看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
师:它们什么颜色?
师:你仿佛听到苹果、桃子在讲些什么?
师:他们在向人们干什么?
师:看落花生是什么样?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你觉得落花生怎么样?
师:你喜欢谁?
师: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你们每一句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师: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感读出来!
(生读完后。)
师:老师再读一下,比较一下,看谁读得好?谁好就向谁学习,好不好?
(师示范。)
师:你们点评点评!
师:读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好好体会它。我什么地方该读得慢?什么地方该读得快?什么地方该用什么语气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学着我的样子,大声读刚才这段话。
(生自读。)
师:你们推荐一下,谁读得好?
(生读完后。)
师:好的,给予掌声!
(生鼓掌。)
师:我这一堂课不能把你们水平都教成他那样,但是如果你们平时读书,都去这样仔细琢磨去,能够把书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你们朗读水平就高了,你就可以做播音员,做演员了!
师:我们再来学习花生的第二个特点:有用。你是从那些句子知道花生很有用?
指名回答。
分角色朗读。
师:花生的好处可真不少啊!引读:它虽然不好看,──没有实用的东西。”
齐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划出来。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话?
师:爸爸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样做人,作者听懂了爸爸的话吗?
师:年幼的我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读懂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教学反思】
落花生这篇课文文字简单,但简单的文字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感悟道理,升华自身情感。而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
在按这种方法进行学习时,学生总的学习兴趣很浓,能找出课文中的反映花生特点的词语和句子,能通过这些句子感受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时我就开始引导了:人要像花生一样,做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然后就叫学生讨“什么是有用的人”?你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或学习谈谈吗?
这节课无论从学生小组学习找词语和句子,还是理解重点句子,还是联系实际谈感受,学生都很成功地完成了
但美中不足的是:本节课中忽略了感情朗读。这节课,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指导被忽略了。在学生踊跃、热烈地汇报自己独特的见解中,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居然被学生牵住了,而忘记了在适当处以读促讲,重要的句子,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美丽的中区花园
- 秋天
- 第一次
- 撒谎
- 放学路上
- 一张有趣的照片
- 电灯和蜡烛的故事
- 交通堵塞(童话)
- 王老师跳绳
- 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 日记二则
- 有趣的实验
- 我最难忘的一天
- 发卷之后
- 会唱歌的碗
- 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
- 理清脉络 把住关键
- 浅谈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大语文教育”
- 铸炼高尚人格,树立师表形象
- “凤头”摇曳,姿态万千——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
- 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时尚
- 论地理课中的“三疑式”教学
- 政治课的实效性
- 回首之间
- 浅谈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与组织管理
- 语文教学中评述性口语的巧妙运用
- 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数学教学与育人
- 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快乐课堂
- 咋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探究性学习述略
- 《琵琶行》课堂实录
- 《琵琶行》课文导入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人物描写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典型例题
- 《琵琶行》教学杂谈
- 《琵琶行》知识归纳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人之常情是解读作品的钥匙──《琵琶行》教学后记
- 《琵琶行》课文赏析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