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落花生》教学札记
儿童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情绪化色彩。布卢姆在提出其学校学习的模式时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陪伴着认知因素而出现,并且在教学中,情感不只是作为手段促进认知教学,而且还作为目标来促进整个教学活动。
我们的小语界同仁也日益意识到:传递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目的,真正的教学应是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充分地、最完善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已把人文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语文教学的人文化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学生、教师与文本真真切切的对话获得将是无穷无尽的感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如教完《落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辩论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辩论中去。
教师在新型的课堂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阅读策略,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总之,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未来的地球
- 下雪了
- 夹丝玻璃自述
- 我想发明未来之桥
- 未来的学校
- 新型人脑芯片
- 我想有个星期八
- 一场“战斗擂台赛”
-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
- 天空随我变
- 愿望星
- 2030年的我
- 除夕
- 幸福的任务
- 未来的房子
- 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科学课程评价改革的探索
- 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
- 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班级管理方法初探
- 构建多维互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 邓小平学校德育思想初探
- 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
- 实验教学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 我的后进生教育观
- “3+1”德育改革实验报告
- 让心灵去沉醉与神往─谈学校美育与德育
- 重视实践活动,凸显人文思想──《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谈
- 再听《大瀑布的葬礼》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相关链接
- 《大瀑布的葬礼》听后感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 《大瀑布的葬礼》课堂实录与点评
- 让课堂返朴归真──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的几点反思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实录
- 听《大瀑布的葬礼》有感
- 水污染概述
- 《大瀑布的葬礼》教后反思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 《大瀑布的葬礼》之感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 《大瀑布的葬礼》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