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5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白哦县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教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找春天
- 圣诞老人的礼物
- 脚印
- 赚书记
- 我为妈妈做点事
- 神奇的皮卡丘
- 当大人也不容易
- 我教你做杯子
- 找春天
- 布娃娃
- 我看《爱的教育》
- 威风的喷火龙
- 赞美小雨点
- 帮助
- 我的“七仔”
- 浅析从流行音乐进课堂入手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 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
-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 浅析中国舞蹈行业创新发展模式
- 民族音乐在音乐市场的传承思考
- 探讨晚清到民国初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
- 怎样练习音阶和练习曲
- 让流行音乐在音乐课堂中响起
- 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
- 浅议音乐实践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 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研究
- 试论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 音乐史写作:艺术与历史的调解
- 关于“新音乐”作曲新技法不断更替的问题
-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 《看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丑小鸭》第一课时
- 《欢庆》教学设计
-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一
- 《一分钟》教学设计
-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七
-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二
- 《称象》
- 《丑小鸭》片断赏析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六
- 《笋芽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