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慈母情怀》教学反思
选择这样的文本,初衷也许是仅仅出自于自己的感动和对作者喜爱。所以初次备课也仅仅在关注“母爱”。
第一次试教时发现学生通过简单的对比后,得出文中母亲爱得深沉、伟大、壮烈的结论。当时,我突然有种“空虚和害怕”的感觉。试想,当我们把母爱理解得如此坚硬的时候,母亲是否已经远离我们?母亲不在是一个生活中的具体真实存在;母爱也不再蕴涵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母爱被空化、泛化、伪化。于是再次细细品读文本。“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终于对母爱有了重新的认识:瘦弱但坚强,辛苦却忙碌,贫穷但不吝啬。作者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和事例来体现着母爱的意味深长。在这里,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给儿子如何才能无憾人生。文中四句那么朴实而又简单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蕴涵在日常生活中的母亲。“瘦弱的、疲惫的、龟裂的、忙碌的”体现着母亲的付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就这一句话,为儿子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大爱无形呀!
叶嘉莹教授说“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可贵的还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抓住能以点带面的“文眼”后,用“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三个关键句分别与“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对比。对比感悟,对比读,反复读。一层层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尽致,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学生的生成一点一点地加深,最后引出母爱究竟是什么。将家庭境况,母亲的艰辛与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希望放在一个矛盾却又和谐的教学背景下教学,让学生反复地,用各种形式去读,不管是分角色,还是个人读或是齐读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一种无痕的指导,不露声色地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中人物对话。学生内心感情的涌动在老师的鼓舞下变成了读和说,使整堂课充满了生气与激情。
但是当我们读书时,总停留在人家的感动中,没有和自己的感情和心灵的对照,那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同样在上课时,老师与学生的认识不协调时,也失去了这节课的意义。如何让课堂更和谐,如何让师生的和谐从表面转化为实际,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祈福之夜
- 神奇的汽车
- 辛苦了,老师“妈妈”!
- 逞能
- 保护环境
- 小狗笨笨
-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 给妈妈的一封信
- 小兔采蘑菇
- 家乡变化真不小
- 一次有趣的游戏
- 暑假里的趣事
- 观猴记
- 可爱的含羞草
- 擂主
- 政府应该大力实施均衡发展战略
- 国内外学生评教制度研究综述
- 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 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研究与实践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
- 浅谈中职德育的课管融合
- 基于军魂育人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 玩家
- 城市魅力的背后又现虚荣文化作怪
- 中职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
- 朋友VS朋友圈:是你穷还是它死?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
- 任务驱动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
-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公开征求意见
-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在大海中永生(第一课时)
-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 小学高年级“地球”话题作文指导设计
- 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
- 小学高年级《一次比赛》习作指导实例
- 习作实录《XX,我想对你说》
- 快速作文综合训练之童年系列快速构思法
- 小学高年级“根据采访写记叙文”教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2008,北京》教学设计
-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 《挑山工》教学设计
- >结课设计一 二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