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学会看病》教学有感

《学会看病》教学有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3

《学会看病》教学有感

【案例】

我在执教《学会看病》(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一文,理解“忐忑不安”时,是这样做的:

师: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忐忑不安是指心神不宁,心中不安的意思。

师:你通过查词典理解了这个词语。

生:忐忑不安是说心一上一下的,不安定。

师:你很会思考,能从“忐忑”二字的字形上加以分析理解。让我们来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

生:因为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一个人去看病还没有回来。她很担心。

生:我还从这份担心中感到了母亲对于儿子的爱。因为她爱儿子,所以才担心他。

师:说得多好啊!如果你是这位母亲,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儿子啊,你到底在哪里呢?怎么还不回来呢?

师:一位母亲正在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的孩子。

生:我会站在窗前,一边看着窗外,一边想:儿子啊,你快回来吧!以后我再也不让你一个人去看病了。

生:我真是一个冷漠的母亲,你都病成这样了,我还让你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师:母亲为自己的言行深深地自责。

生:我会把大门敞开,守在门口,焦急地转来转去……

生:我的心会疼痛地缩成一团。

生:我会觉得这个时候过起来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师: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描述非常形象。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作者是多么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亲“忐忑不安”的心吧。

【反思】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以“我忐忑不安地……”为起始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积累写一个小片段,学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想不到,我通过对“忐忑不安”这个词的层层引导,竟然使学生对词语及文章的感情体会那么深。因此,我对词语教学的感受就是:理解词语,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否念出词典的解释,还要引导学生将释词扎下根去,具体化地理解体会,然后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更落实。

一、将释词扎下根去,能让学生将词语与形象体悟建立密切的联系

在这里,我没有满足于学生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上对“忐忑不安”的机械的理解,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探求“忐忑不安”的原因,依据学生自己积累的表象勾画出母亲“忐忑不安”的形象。于是,一个个“忐忑不安”的母亲在师生的相互启发下变得越来越丰满。学生不仅在词语的工具性方面得到了理解,人文精神方面也得到了启迪。

二、将释词扎下根去,能让学生将词语与生活感悟建立密切联系

课后布置的作业,直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积累之中。只有将词语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的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才不会出现用词混乱的现象。学生通过写自己生活中的“忐忑不安”,让这个词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埋下了种,扎下了根,势必会成长为学生心灵之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而由此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是那些简单的、机械的死记硬背所无法比拟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啊,胡老师,我忘不了您
写给新语文老师
我崇拜何老师
难忘师生情
班的邹老师
老师,我想对您说
我想对老师说
我的老师
我们的好老师
给老师的一封信
“厉害”的马老师
我的老师
猜猜她是谁
我最敬佩的人
保持卫生
论《诗经·蒹葭》与口头文学
论“文革”中后期作家的分化与移位
对《绿》与《荷塘月色》审美赏析
浅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及艺术价值
论中国当代文学最需要什么样的创作方法
论新时代的文学研究危机及解决方案
语言对社会现实重构之女性文体学诠释
审美主义者的危机与现代困境——重读《洛丽塔》
艰难的文化突围
浅论妙用材料靓语言
浅谈《呼啸山庄》中的拜伦式主人公
论对实践美学的梳理和反思
论郭沫若文化抗战论与中日文化启蒙的话语关联
浅谈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
浅谈期刊与网络:报业的现实选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段及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作文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以学为主 学导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构思
抓住重点 读议结合 落实目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案例及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设计理念
让爱在教学中流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