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不可估量”。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当年的圆明园是怎样的。第五自然段讲述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教学设想】
这学期,我们学校承担了“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课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研究的方法与意识,我在《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作了初步的尝试。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审题,审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你由题目知道了什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调取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使学生将这些信息与大家进行初步地交流。第二部分是读了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是一个拓展性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在初步进行交流之后,可能并不仅仅满足于已有的信息,他们会在头脑中萌发新的问题,这个环节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当然,并非所有的同学都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为了能够使学生对信息有个分析、选择的过程,我又安排了第三个环节的教学──“学习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我让学生阅读课文,在书中寻找答案。(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还有许多问题可能要查找更多的资料)紧接着,我让学生交流讨论已懂的内容。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学生能够在讨论交流中,将知识不断地交融、整合。当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读为主: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深入地读能够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在教学中,不能游离于课本讨论,应抓住契机,让学生多读、多悟、多积累。
2、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第一课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大胆地、自主地去研究,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理解到什么程度。
3、发挥教师地主导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正确把握好学生讨论的方向,适时点拨,整体调控,使讨论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
讨论结束后,就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交流筛选讨论题。为了能使这个环节有序地进行,我在学习小组内安排了监督员,对讨论情况进行监督;安排了记录员,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记录;又安排了发言人,将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发言。
学习小组内写好的交流题贴在教室的“讨论板”上,作为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参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神秘的盒子
- 秋天到了
- 秋天的颐和绿苑
- 愉快的烧烤晚餐
- 爸爸夸我懂事了
- 我的新鞋子
- 乡下的田野
- 老师您辛苦了
- 我读懂了妈妈的笑容
- 课外活动——打羽毛球
- 吹泡泡
- 看妈妈烧菜
- 我是一只小蚂蚁
- 游菊花坛
- 小摄影师续写
- 从饭桌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看公益广告的翻译
- 大学英语教学与西方文化教育
- 在哈佛学什么?
- 从政治文化视角对美国软实力的认知研究
- 浅谈民族音乐在钢琴教育中的作用
- 西方文化的介绍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 中西方饮食文化与当代餐饮空间设计
- 中国高中篮球联赛中的美国文化及对我国篮球赛事的启示
-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公民观念的挑战
- 陈世英:在光与影中,与宝石对话
- 浅谈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异同
- 中华文化?费孝通说:看玉器
-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 论教育生态视阈下的西方文化选修课教学
-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美学意蕴
- 为鲁庄公翻案
- 反弹琵琶
- 《曹刿论战》反馈课例
-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结构特色
-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 忠言为什么非要“顺耳”不可?──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 巧言妙谏“三”字经──浅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六个“三”
- 《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关资料
-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