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1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归纳抽象能力。
2、培养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前准备】
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解说、录像等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1课,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或者去弄明白的?
出示目标:
1、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
二、解决目标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精华?
打开网页圆明园游览“历史与现状”以及“圆明园风光”看看你从哪些角度体会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1、网上查找资料。
2、交流汇报:
⑴ 从圆明园的布局体会。(众星拱月)
⑵ 从殿堂、亭台楼阁体会。(理解“金壁辉煌”、“小巧玲珑”)
⑶ 从景物特色体会。
⑷ 从热闹街市与山乡村野体会。(理解象征)
3、谈体会:
当你在这园林瑰宝建筑艺术的园中漫步,游玩时,你有什么感受?
4、体会作者的感受。
5、指导朗读。
三、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汇报得真精彩,体会得真深刻。那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出色地解决了第一个学习目标呢?
1、学生总结。
2、教师出示:
⑴ 善用网上资源。
⑵ 结合课文重要词句。
四、解决目标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用总结到的方法游览网址。
2、自读有关课文内容。
3、讨论汇报:
⑴ 从“上至……下至”体会历史时代长。
⑵ 从流散文物的数量多体会到。
⑶ 从雨果的话中体会到。
过渡:
是啊!这座珍藏着无数历史文物的博物馆、艺术馆对研究我国的古代文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1860年10月6日,这一座价值连城的圆明园却遭到狠狠的破坏。课文是怎么写的。
五、解决目标
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
1、指名读。
2、录像。
3、你觉得侵略者的行为怎么样?
(读文讨论。)
4、你抓住哪些词语体会的。
(闯、掠、毁、烧。)
5、指导朗读。
六、体会被毁的圆明园
1、教师显示图片。
2、简介文物流散情况。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不可估量的损失。)
七、归纳中心,说感受、体会
面对这样的雄雄烈火,面对剩下的残垣断壁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怎样的情感呢?
(归纳中心。)
那么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了如此的惨况呢?
(英法联军、清政府。)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弱则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我们亲爱的祖国再遭受欺凌呢?那么它必须要强大起来。你们是未来的接班人,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讨论。)
八、作业布置
写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豆豆系列笑话(三)
- 豆豆系列笑话(五)
- 买菜
- 过中秋
- 美丽的老家
- 水果家族
- 洒水壶
- 豆豆系列笑话(四)
- 看电视
- 秋天
- 挂历
- 游故宫
- 蜻蜓救蚂蚁
- 老太太的生日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一次性安置费与一次性经济补偿金之区别与适用(1)论文
- ASP.Net中程序构架与程序代码的分离 2
- 解释与适用
- 全封闭制冷压缩机的发展趋势
- 美国政府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启示
- 电磁型磁悬浮列车动力学研究综述
- 对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宪法学思考(1)论文
- 单片机系统设计综合实践的实施与效果
- 合理选择数控铣加工中的刀具和切削用量
-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模式的选择(1)论文
-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要点的探讨
- CIMS环境下的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研究
- 我国职工参与管理之立法缺漏及其完善(1)论文
- 无负压供水设备应用探讨
- 企业对职工除名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探析(1)论文
- 快乐原来如此简单──《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
- 我和孩子们商量着上《槐乡的孩子》
- 略读课文,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读──《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 《槐乡的孩子》教学后记
- 《槐乡的孩子》教学片断赏析
- 学生与人本之间的矛盾对话──《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
- 《槐乡的孩子》教学实录
- 让孩子在快乐中自读──《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 《槐乡的孩子》教学杂谈
- 《槐乡的孩子》教学后记
- 淡淡清香 浓浓幸福──《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 充分利用阅读课文进行自学训练──《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
-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 采槐米──扩写《槐乡的孩子》
- 用昔日的童年触动学生──《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