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1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袁鹰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对所有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个方面进行详讲,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不足之处:
课后练习题中,要求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一开始学生想不出什么例子,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引导,谁知他们后来造的句子也跟我的很相近,感觉上限制了他们的想像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夸夸我的老师们
- 我的语文老师
- 亲爱的老师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我为老师画张像
- 我的语文老师
- 怀念谢老师
- 感谢老师的爱
- 老师的嗓子哑了
- 我的语文老师
- 我的老师
- 我们的语文老师
- 老师的微笑
- 我的语文老师
- 我的老师
- 从《艺术人生》和《幸运52》中看电视栏目风格的策划(1)
- 关于在城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户外运动教学之我见
-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及传媒的功能
- 河北省城市女中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分析
- 学贯中西:李安的导演世界(1)
- 都市频道制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1)
- 论强化高校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作用与途径
- 家庭传媒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 项目教学法在景点导游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
- 试论《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 浅议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 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 扩大对外版权交易提高整体经营能力
- 项目教学法在城市规划教学中的应用
- 关于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 记录识字课上的火花──《自己去吧》教学反思
- 让孩子在探究与合作中自主学习──听冯卫芳老师的《自己去吧》课后感
- 《自己去吧》教学案例
- 《自己去吧》教学感悟
- 《自己去吧》教学反思
- 角色感悟 朗读见悟─—《自己去吧》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 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自己去吧》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 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几点认识──《自己去吧》教学札记
- 《自己去吧》听课感悟
- 培养学生细致阅读课文的习惯──《自己去吧》教学札记
- 角色表演活化语文──《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反思
- 《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点评
- 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自己去吧》教学随笔
- 一堂扎实的语文教学──《自己去吧》听课体会
- 新课程语文教学三要素“情”“境”“趣”之我见──《自己去吧》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