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9
文本细读,吃透教材──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
教师要能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巧妙地调整教学程序,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自已的引领下开展各种形式的相互学习协作帮助,共同提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综合分析的探究学习。
如果打算不让自己成为“照本宣科”的老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调整教材是教师的权利,教师可以调整教材。不过,任何一份正式发行的教材往往经过了大量的设计和开发,这些教材可能遗留了一些缺憾,但总归有一些可取的优势。教师在调整和改换教材时,首先需要充分“吃透”、“利用”这些教材。
下面,我以自己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教学反思。
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小英子童年的几件事。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回忆,我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落实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训练点定格于描写这几件事的段落当中,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画面,从而进行落实。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描写童年的林海音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童年的浪漫与诗意,成人世界的现实与理性,在这样的描述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设问引起了学生思维的警觉,孩子们表现了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这节课上,有过多次这种真诚的师生对话。师生心灵的舒展,思想的灵动,又使课堂变得深刻而丰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听了“如何吃透教材”的专题讲座,沈老师运用了一系列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畅谈了关于“吃透教材”的有效内容。我学习之后,有了深深的感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并明确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及要求,对教师能更快地进入教学状态起到了促进作用。
沈老师讲如何吃透教材,其中提到一点是“细读文本、诠释文本”。我针对这点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文本细读”正是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
教师只有首先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而不是被教参、教学设计集萃之类的参考书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读,才能实现自己的“在场”。文本细读首先关乎的是教师自身做为一种专业人格的存在。套用一句哲语,“我读故我在”。也因此,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老师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
那么,教师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呢?我的感受和体会是:
第一,你用多少自信、多少毅力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你就有多少自信、多少毅力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要实现文本细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自身的“精神惰性”问题。
第二,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一定要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
第三,你有多种姿态进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选择的一种进入姿态。你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文本生活中的一个角色,“千万次地问”,是你可以选择的另一种姿态。进入文本,你不再轻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她忽悠,在文本的言语之流中,你总是时不时加以打断,你问:这样言述究竟在言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言述?为什么只能这样言述?用意何在?启示何在?
第四,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
对于“吃透教材”,我切记着沈老师的友情提示:“教材内容丰富,要求不宜提高;教学思路清晰,贵在质朴自然;安排课堂练习,切实打好基础;改革考试评价,准确把握难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勇敢的小男子汉
- 我的小弟弟
- 不听劝告的小明
- 牙膏和牙刷的争论
- 缝纽扣比赛
- 钉纽扣比赛
- 缝纽扣比赛
- 缝纽扣比赛
- 缝纽扣比赛
- 初学跆拳道
- 西瓜陪我过夏天
- 开心的一天
- 我的班主任
- 我爱冬天
- 小熊得救了
- 自荐信“二忌”
- 如何写好自荐信?
- 企业招聘最喜内部推荐 求职者应尝试多种方法
- 学生助学贷款申请材料审核要点
- 内部银行贷款申请书(贷款凭证)
- 企业贷款担保申请书
- 申请书的分类
- 自荐信:求职路上好帮手
- 申请书的特点
- 职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申请书
- 助学贷款申请书书写说明
- 老党员的万言读书笔记
- 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的写法格式
- 自我推荐和值得信赖----自我推销的关键所在
- 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人才瓶颈及解决方案分析
- 彩票融资方式用于四川高速公路建设融资初探
- 高铁沿线移动网络组网原则及方案探讨
- 浅谈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1)
- 歌剧《图兰多》——妖魔化中国的杰作(1)
- 北京客运段京沪高铁一队:学雷锋要变3·5为365天
- 浅议交通工程建设中的“三控制”
- 浅探民族歌曲与民间歌曲两者的关系(1)
- 谈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1)
- 成渝高速公路客运黄金时代的终结
- 论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1)
- 京沪高铁96米平行双肋系杆拱系梁横向预应力效应的分析研究
- 论侗族大歌生态详细内容(1)
- 儿童学习乐器的误区——谈儿童学习电子琴(1)
-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2
-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2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设计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设计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2
- 《风娃娃》教案3
- 《阿德的梦》教学
- 《称赞》二
- 《欢庆》教学设计2
-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3
-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1
- 《我选我》教学设计2
- 《假如》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