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4
把金钥匙交给学生──《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片断评析
《再见了,亲人》是黄翠媛老师的一堂观摩教学课,在本地反响强烈,评价很高。我听了这堂课,现在又读了教学实录,印象就更深了。这堂课反映了黄老师的教学风格,我想着重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法,举一反三
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例子,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自己拿着金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堂课,就是从这个高度着眼,注重了学法的传授。教师将第一段课文当作“例子”,采用“扶”的方法,通过讲读,使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分清层次,领会感情。第二段,则是采用“引”的方法,引导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学法,学习、讨论第二段课文。第三段是“放”的方法,则是放手要学生自学第三段课文。纵观全课教学,是采用“扶、引、放”的方法,第一段课文当“例子”教给学法,第二段是打基础,尝试,第三段是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学。
二、讲词语,训练双基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教师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中心句子的意思及其作用。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别出心裁地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并通过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重朗读,领会感情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歌颂中朝人民友谊的抒情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教师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前者,大家都能做到,而后者就不一定都能做到。在教学中,黄老师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由于要求明确,学生朗读的质量就比较高。教师还创造性地将朗读教学与课文分析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第二段课文中关于救老王的一段朗读,教师采用引读方式,指导学生读出救老王的原因、经过、结果,形式比较活泼,效果较好。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关心奶奶
- 在节日里
- 游泳
- 欢乐的野炊
- 节日观灯展
- 成语大战
- 今天我当家
- 盐水捞鸡蛋
- 103-3
- 一堂受益匪浅的语文课
- 竞选
-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 家乡的秋天
- 今天我当家
- 成功的背后
- 警惕影视女性形象的集体陷落(1)
- 谈影响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开展的因素与对策分析
- 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数字电视(1)
- 从就业严峻形势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陈凯歌的美学暴力(1)
- 浅析如何创设情境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 戏曲:个性丧失的忧虑(1)
- 解读电视(1)
- 纪录片的娱乐化创作(1)
- 发挥教师在园本课程中的作用分析
- 近五十年“禁戏”略论(1)
- 浅谈探究性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 大同的梦想与流放者的困惑(1)
- 《雨点儿》词语造句
- 谈低年级的阅读训练──《雨点儿》教学感悟
- 12《雨点儿》教学设计
- 《雨点儿》词语解释
- 《雨点儿》教学设计的调整及思考
- 《雨点儿》教学点评
- 《雨点儿》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 循序渐进,掌握字词──《雨点儿》教学反思
- 读中有悟 学中有导──听周小平老师《雨点儿》有感
- 从《雨点儿》一课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 可爱的“雨点儿”──《雨点儿》教学反思
- 《雨点儿》教学札记
- 公开课上的“春雨图”──《雨点儿》教学札记
- 《雨点儿》近义词反义词
- 享受语文的魅力──《雨点儿》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