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9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我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我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注意以读激情、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
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次掰手腕比赛
- 新学期的打算
- 妈妈的星期六
- 溜旱冰的小伙伴
- 被雨淋湿的劳动节
- 安家大院
- 小乌龟
- 艾力
- 走在乡间的小道上
- 玫瑰花和花枝
- 竞选大队委演讲
-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观后感
- 一只大蛾子
- 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 压岁钱
- 逆向立意,扮靓特色作文 ——作文“逆向”立意解读
- 瑞典政府审计制度及其评析
- 正确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对话
- 浅谈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 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与审计
- 文言文,让我揭下你的“红盖头”(李菊明)
- [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 浅谈中学高考阅读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 浅论效益审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研究
- 让孩子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
-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有效引导激发课堂生命例谈
- 中学语文教学作文课堂这一课和下一课的区别
- 万事开关难,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
- 审计需求与代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 《苏州园林》重点难点讲解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A案)
- 写法迥异的另一篇《苏州园林》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 园日涉以成趣
- 《苏州园林》基础知识题
- 《苏州园林》阅读测试题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B案)
- 《苏州园林》课外阅读训练
- 《苏州园林》同步达纲练习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 《苏州园林》课时训练
- 《苏州园林》多音字辨析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 《苏州园林》语法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