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04
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习惯上,《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然后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部分认真读一读,最后交流感受。这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反思以往的教学,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教学片断。)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文中列举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呢?
生1: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2: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志愿军为什么急需粮食?
生3:因为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者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怎样?
生1:当时的环境很危险。
生2:当时的情况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送来打糕?(学生齐读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2: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环境这样恶劣,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反思】
“将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引发了学生更贴近语境的表达,并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得以修正完善。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对话语言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对“雪中送炭”感性化的过程。感性是为了唤起形象、激发情感、沉积语感;感性是为了更鲜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教师这样的“放”,激活了“雪中送炭”的磁场。而后的环境想象、激情朗读,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想象渐入佳境,真切动人;而学生的朗读,又恰倒好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雪中情,同时在造句训练中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雪中送炭”已能正确地运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学生上网利弊谈
- 我看网络文学
- 江南可采莲
- 盛开在人们心中的莲
- 莲之泪
- 我看克隆
- 我看克隆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
- 我看克隆
- 我看克隆
- 我看克隆
- 未来的桥
- 我要克隆塞尚
-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 刍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
-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初探
- 试论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的协同
- 公路工程建设的施工合同管理
- 企业服务领域政府职能转变刍议
- 纸质档案在动态过程中保护的相关问题
- 服务: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 儒家孔孟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适用探析
- 浅议如何发挥青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 浅议新形势下提升基层央行制度执行力的思考
- 转型背景下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现状和对策分析
- 《春雨的色彩》课文结构分析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仿写例句
-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案讲义
- 《春雨的色彩》作者其他作品
- 《春天》
- 《春雨的色彩》随堂练习
- 《春雨的色彩》重难点分析
- 《春雨的色彩》考点链接
-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学建议
- 《燕子飞回来了》
- 《春雨的色彩》文章问题分析
- 《春雨的色彩》作者介绍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生字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阅读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