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将相和》相关链接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5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王老师的小宝宝
- 参观新百大厦
- 我看曹操
- 清洁
- 我们的“军事基地”
- 海底世界
- 日记一则
- 第一次收信的感觉
- 搭错车
- 我去解鲁璐家做客
- 公园里的鹦鹉
- 可爱的小金鱼
- 我家的小狗
- 五元钱
- 快乐的星期天
- 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自我调适对策调查研究
- 关于大学生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 试论辛亥革命中的爱国主义与其时代价值
- 关于新时期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试析大学生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 关于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一些尝试和探讨
- 试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 试析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 试析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的有效管理策略
- 试析大中专院校创新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
- 试析以哲学视角甄别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 试析宪法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 关于国际视野下探究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试析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调适策略
- 爱护树木花草公约
-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 啄木鸟给大树治病
- 50年的树
- 自主识字,情境阅读──《爷爷和小树》教学实录及评析
- 神奇的森林
- 绿衣天使──树木
- 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我国环境保护回眸
- 世纪伟人与植树节
- 大树爷爷和小树叶
- 赏析蒋春柳老师《爷爷和小树》
- 森林的5大功能
- 《哪座房子最漂亮》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 爱护树木花草
- 《爷爷和小树》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