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3、假设具体情境,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这一设计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蝉
- 吊扇
- 下雨
- 我
- 庆祝生日
- 我和妈妈去商场
- 美丽的小西湖公园
- 我的篮球服
- 参观世界八大奇迹馆
- 时钟
- 大雁塔音乐喷泉真好看
- 摸老虎屁股
- 坐火车真好玩儿
- 台灯
- 夏天的色彩
- 电视广告文稿表现形式的剧情型
- 电视广告文稿表现形式的生活片断型
- 广播广告文稿类型的体育解说式
- 撰写电视广告文稿的特殊要求
- 广播广告文稿类型的独白式
- 电视广告文稿表现形式的动画型
- 电视广告表现形式的解决问题型
- 电视广告的创意
- 广播广告的类型
- 广播广告文稿类型的现场式
- 广播广告文稿类型的戏剧式
- 广播广告文稿类型的小品式
- 广播广告文稿
- 电视广告的语言
- 电视广告表现形式的名人推荐型
- 张伯苓的“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1)
- 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探讨(1)
- 听不清的切分音(1)
- 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现状与解决对策
- 一次失败的跨学科研究——也评苏力的《窦娥的悲剧》(1)
- 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1)
- 残酷戏剧让剧院成为教堂 ——李春喜对话查明哲(1)
- 亟待抢救保护的羌族戏剧文化遗产(1)
-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创新意识和方法(1)
- 对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探析(1)
-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分析(1)
- 皇家戏剧的舞台艺术(1)
- 木兰故事·中国形象·他者言说(1)
- “以人为本”与“对比法”音乐教学的运用(1)
-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 《阿德的梦》综合资料
-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 《秋天的图画》教学
-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三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二
-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2
- 《我选我》教学设计与反思
- 《泉水》教学设计
-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3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