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9
《刷子李》的反思
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我在设计上下了功夫。从字词的预热、环境的把握、情节的切入、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读到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无不留下我精心设计的心血。我先是熟读文本,以至成诵。其间,发现了三个可以带动全文教学的点:一是文中用了52个“一”。细品之,我把它概括为“一个绰号藏奇绝”、“一个传说话奇绝”、“一段实录证奇绝”、“一袭黑衣衬奇绝”、“一手绝活写奇绝”、“一番教诲表奇绝”;二是文中几个跟黑衣白点的中心情节密切相关的几个带“然”的词:“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这个词也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双重解读,即人生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和文化意义上的人物解读。
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时刻谨记“以生为本”,“贴着学生教”,一切的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学情为设计的中国。
整体教学设计便基于此展开。其中,选择以曹小三的口吻来复述的方法以期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进一步领会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刷子李之奇绝;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深入体会本色、津味之语言特色。然而,静心思之,这堂课在“三个维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体现上,明显地感到了广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结尾的人物系列来弥补这一点,然而正如专家点评,这“只是对课文的一个延伸”,“给课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就此结束”,“未关注刷子李们的苦难生活”。是的,课堂因此没有生命的超级震撼力,也就没有好课应有的高度而流于平庸!拓宽备课视野,深化文本处理和加强课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补的课程!
此外,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看图《谁的错?》
- 我会包饺子了
- 秋游
- 秋游
- 记一次劳动
- 爸爸,我想对您说
- 丑青蛙与美面具
- 我的家
- 神奇的圆柏
- 看云
- 我的遭遇
- 我们的学校
- 吃猪扒包
- 读《奇闻趣事之谜》后感
- 早晨
-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构建“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
- 论山东筝曲与河南筝曲的异同
- 民族文化视域下的音乐教育探索
- 谈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特征
- 用物流理念发展物流产业
- “鞭子效应”与企业物流管理
- 谈音阶和琵音练习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 笛子艺术的音色初探
- 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的情感的培养
- 浅谈曹派艺术
- 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
- 第三方物流决策
- 从《水中倒影》看德彪西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
- 论盲童钢琴教学方法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2
- 《科利亚的木匣》词语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4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6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1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3第一课时
- 《陶罐和铁罐》词语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2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建议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建议
- 《陶罐和铁罐》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