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8
“四步迁移尝试法”教学模式简介──《索溪峪的野》教学案例
我们自2002年开始,用了3年的时间,实验并完善了“四步迁移尝试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分解为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具体为:第一步,准备迁移;第二步,尝试迁移;第三步,深化迁移;第四步,巩固迁移。
这里的“迁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一种学习环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环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学生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新的学习,就好比是我们已经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学习骑摩托车时就更容易了。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特征。因为新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学习基础之上的,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技能都教给学生,但必须使学生具备迁移的能力,即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来成功地解决问题或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认为迁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四步迁移尝试法”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探讨阅读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助于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寻找学习的拐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进行“四步迁移尝试法”教学实验时,我们遵循的原则是:以各部分结构大体相似的课文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然,在实验后期我们也把实验内容延伸到了习作、口语交际等课型上。
下面我以《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片断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四步迁移尝试法”。
《索溪峪的“野”》安排在人教版第十一册的第一组,这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在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课文在具体描写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等四部分时结构大体相似,写法基本相同,很适合“四步迁移尝试法”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词“野”,体会“野”在本文中的意思,然后找出本文描写了哪几方面的“野”。为迁移实验铺平道路,然后进行迁移实验教学。
一、第一步,准备迁移
这一步学习描写山“野”的部分,其教学过程为:
1、自读自悟:
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山那种野性美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可以谈先总体概括再具体描述这一写法上的特点,也可以把索溪峪的山与学过、看过的山进行比较为话题,还可以就某个句子、某个词语谈自己的看法……。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先概括写出山的特点:具有野性美。再从三个角度具体描写这个特点:
山高山陡──“惊险的美”。
山峰绵亘蜿蜒──“磅礴的美”。
形状怪异多变──“随心所欲的美”。
4、总结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领悟表达方法。
这一步骤教学完成后,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回顾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总结出以上的学法,掌握学法就意味着在学生的心目中架起了一座“认识的桥梁”,它为下一步“尝试迁移”建立了一个固定点。
二、第二步,尝试迁移
1、学生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三部分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按照“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领悟表达方法。”的学法尝试进行自学,教师巡视,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特性进行指导。
2、检测学习效果:
举例说说你在自己喜欢的段落中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这一步骤的设计改变了过去教师直接教学时一教到底的现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个体思维,展现自己的认知建构过程,变“指着路子给学生走”为“指导学生自己找路走”。
三、第三步,深化迁移
1、放手让学生按学法自学完其余两部分。
2、检测学习效果。
学生有了前两步的学习经验,在这一步中就可以学以致用,放手让学生既仿又创,仿有基础,创有空间。
四、第四步,巩固迁移
1、学生尝试进行欣赏性的品读,各人读自己觉得写得特别好的部分,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要求读得入情入境。
2、在同桌、朋友、学习小组交流一下,自己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3、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朗读艺术。
这一步骤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综合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品读中进行情感体验,从而企盼学生在读中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内容。
从以上的教学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个步骤中的每一步都有其独立的教学目标,但每步之间又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不是由教师生硬地把现存的客观世界规律强行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追求、探索和发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地去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提供更广泛的空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迎春花
- 煎鸡蛋
- 太空遨游
- 爱的奉献
- 喂鸽子
- 小区里的风景
- 奥运迷
- 梦
- 星球打战
- 五一桂林旅游感受
- 美丽的紫盖山广场
- 台北游
- 我的好朋友
- 庆六一
- 折星星
- 设计几组不同的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
- 运用QQ功能辅助学生作文教学的可行性探究
- 浅议初中语文备课方法
-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分析
-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之前处理方法浅谈
-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
- 浅谈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教学改革
- 怎样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 浅析初中数学中的有效导入
- OnArbitrariness
- 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 寓教于乐,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
- 初中中国画课堂有效性探讨
- 高中数学作业现状及解决策略研究
- 北京
- 《酸的和甜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
- 11新型玻璃教材简析教学反思
- 识字3
- 新型玻璃教案五教学反思
- 新型玻璃教案十(附反思)教学反思
- 新型玻璃教学设想教学反思
- 狐狸和乌鸦
- 新型玻璃教案六教学反思
- 识字2
- 新型玻璃教案七教学反思
- 11 新型玻璃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
- 新型玻璃教案八教学反思
- 新型玻璃教案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