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在课堂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在课堂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找出在这一段中哪一句是描写闰土的外貌和勇敢的?

生1:(读后踊跃举手)其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师:很好!非常准确,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手捏一柄钢叉”中的“捏”字,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动词来代替?

生2:(跃跃欲试)“抓”。

生3:“拿”。

生4:“举”。

生5:“握”。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你们所说的这些动词都与“捏”有相似之处,但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哪一个动词最好?作者为什么用“捏”而没有用其他动词?

生6:用“捏”比用“举”、“握”、“抓”、“拿”好是因为……

生7:因为……

生8:因为……

师:(总结)钢叉对一个少年来说是很重的,但是闰土能很轻松地把它“捏”在手中,更突出地表现了少年闰土非常有力气,并且非常勇敢。

【分析与反思】

这一教学案例表面上看教师设疑问难,让学生说出能够代替“捏”字的动词,启发学生积极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好像能表达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一教学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样做是非常合适的,很少有教师意识到这恰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但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及老师的总结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使这一课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效果大打折扣。该教师在教学中最大的失误就是过度猜测作者的意图,他在备课时把问题的答案已事先预定。老师早已认定课本用“捏”而不用其他动词,是作者经过仔细考虑过的,用“捏”是最佳选择。老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导到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上来。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于寻求理由的问题,教师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达到意见的一致,如果有不一致的见解留在课后进一步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也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表明学生有主动发现和探究意愿和要求,发现和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本能,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这种本能引导出来,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句名言说“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呢?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看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常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会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应创造条件,加强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难忘的童年
难忘童年
难忘童年(6)
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一封信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3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1
难忘的童年
手拉手活动给远方小学生的一封信
给西部小朋友的一封信
难忘的童年
让我们手拉手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四川小朋友的一封信
大学生给系领导的检讨书
脾气差的检讨书800字
学生打架检讨书范文
打架违纪检讨书范文
考试作弊之检讨书
学生注册迟到检讨书范文
大学生作弊检讨书
大学生数学考试作弊检讨书
初次迟到检讨书范文
考试作弊被抓检讨书
不再旷课的检讨书
一个实习医生旷课后写的检讨书
400字旷课检讨书
给语文老师的检讨书
妈妈致宝贝儿子的检讨书
试论农村整洁工程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怎样写施工方案?
浅谈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控制
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论安全玻璃在高层建筑中的使用
屋面防水的施工质量控制
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防治措施
浅论工业厂房的建筑艺术
论文化广场设计
十句话记住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对提高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的几点建议
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和试验
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现浇楼板板角裂缝的分析及预防
《雷雨》 训练素材
《雷雨》 趣闻故事
《雷雨》 相关介绍
《充气雨衣》 教案讲义2
《雷雨》 重点字词梳理
《充气雨衣》 写作指导
《雷雨》教案讲义1
《雷雨》 写作指导
《雷雨》 考点练兵1
《雷雨》 范文习作
《雷雨》随堂练习 提高篇
《雷雨》教案讲义2
《充气雨衣》 训练素材
《雷雨》 重点问题探究
《雷雨》老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