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质疑“逐段分析”──《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质疑“逐段分析”──《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质疑“逐段分析”──《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背景与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五~六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是新课标对五、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虽然不是应用的实验教材,但教学中参照新课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去选择并创造出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教学片断】

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以说说鲁迅。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学生对鲁迅并不了解,在作了简单介绍后,导入新课。我给了学生这样的提示:课文主要写谁?写他的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接下来学生自己学习。学习的方式自己选择。在后来的讨论交流中:

生1:这篇文章主要写闰土。

(很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

师:写他的什么?

(希望学生能答出写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

生2:写他刺猹。

(没想到学生答作者回忆闰土对自己讲的几件事。)

师:谁能说说他答的对不对,有没有要纠正或补充的?

(想让学生答出理想的答案。)

生4:还写了闰土捕鸟、看瓜。

(还没有答到点子上。)

师:你们都同意吗?

(同意与不同意的都有。)

从刺猹、看瓜,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

(没办法,进一步引导。)

生5:很勇敢。

(终于到了正题。)

师:仅仅只是勇敢吗?

(不满意,继续引导。)

生6:懂得很多。

(沾到边了。)

师:懂得很多,对。能不能换个说法?

(希望学生能说出聪明,或知识丰富。引导继续。)

(学生在尝试着回答,我在不断的提示,引导。)

生7: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孩子。

(这才对呀!)

……

【反思】

1、为什么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到答案?

本节课,教师给学生一个学习提案,设计的这个环节,希望学生能通过自学,明白课文是通过作者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少年。给学生一个自学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结果,学生还是在老师的一再启发下,还是在老师的牵引下学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学生为什么不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我想,一是自己给学生的学习提示是不是不准确,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不能体会到。二是课文没有逐段讲解,学生不能领悟出。三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过少,不能适应。

2、是不是没有“逐段讲解”的课文就不是一节上得很成功的课?

听了许多老师的课,都是把课文的每一段都进行朗读分析,学生在老师的指挥棒下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我的这一节课,在没有逐段学习课文时,就让学生概括出文中主要人物形象是否难度太大?我们学洋思,学东芦,如何学到实处?六年级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我们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探讨。新课标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系列的要求在课堂中怎样完成?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是一定要逐段分析?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窗外的景色
听课
乌兔赛跑第二次
爱绿色
文明奥运伴我行
春天到了
泡温泉
它是谁
小红是个好孩子
我加入少先队员了
小红花
南瓜芽
听课
苹果宫殿
三个模型和一条曲线分析中国经济的二元化与城市化
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的比较
浅论德国教师地位高的背后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后台中心城市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师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警惕“发展陷阱”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与物流网络互动研究(1)
浅析教师在主体性教育中地位的理性思考
青岛市风险投资业现状特点及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
如何加快技术创新,促进工业发展的思考
当前外汇资金大且流入状况分析
《称象》教学设计五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八(第一课时)
《乌鸦喝水》教学评析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四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七(第二课时)
《乌鸦喝水》教后有感
《称象》教学设计四
《称象》教学设计十一
《称象》教学设计九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三
《称象》多元智能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练习设计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称象》教学设计一
《司马光》说课设计(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