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既要春风化“语”,更要疾风骤“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及反思
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应主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困生更是如此。但是,学困生常常激而不“励”、唤而不“醒”、鼓而不“舞”,让老师大伤脑筋。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呢?笔者在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的研究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先叫学生交流关于鲁迅的资料。这时小皓同学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皓是我们班语文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上课常常走神,更少主动举手发言。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作业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常常完不成。他举手令我惊讶,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当时的教学实录:
小皓: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浙江绍兴人……
(小皓同学津津有味地交流起来,看来他真是有备而来。)
我(打断了他的介绍):小浩同学,你可以暂时停一停吗?
小浩:(点了点头。)
我:小浩同学昨天晚上回家认真查阅了资料,他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请接着介绍吧。
小浩: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再次打断了他的介绍):鲁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鲁迅姓周,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看来,你还是个鲁迅爱好者呢!那他为什么叫鲁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没想到你还是个“鲁迅通”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笔名?
(小浩摇摇头,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我:“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是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另一种解释是挚友许寿裳先生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小浩和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倾听着。)
我(继续补充):其实鲁迅并不愚蠢、鲁莽,这是先生自谦之辞。他倒是一个非常迅速的人。他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有人说他是天才,他说:哪里有什么天才!……
学生(齐):我是拿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学生前不久才积累了这句名言,因此背诵得很熟练。)
我:小浩同学,你那么喜欢鲁迅,我就给你取个笔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我:这个笔名不好吗?
生:这个笔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励小浩同学的作用。
生:这个笔名要求小浩以鲁迅为学习的榜样。
我:小浩同学,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全班同学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好,李迅同学,你接着介绍。
小浩: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课后反思】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案例,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案例,一个精彩生成的案例。
小浩同学是我最为担心的孩子,他慢如蜗牛的速度,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大伤脑筋。他速度慢有多种原因,有他执笔姿势的原因,有他慢条斯理的性格原因,有他学习基础差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成就了“蜗牛小浩“。我是他的新语文老师,正在为他的漫不经心和慢条斯理而绞尽脑汁、伤透脑筋。我多想找到一种让他快起来、迅速起来的办法啊!没想到,在这堂课上,在这个天赐的良机中,我把“鲁迅”的“迅”与他联系了起来,顺理成章地给他起了个“李迅”的笔名,并且得到了他的首肯。老师给一个学生起笔名,并且那个名字与他最喜欢的伟人有关,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啊!我相信,今后的小浩一定会以鲁迅为榜样,做事迅速起来。我将以此为契机,提高他做事的效率。
教育好学困生很难,因为他们一般对自己抱着一种固定的、悲观的看法。春风化雨似的评价语言对于他们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他们再次遇到学习的困难,刚刚被激发的心气又低落下去,他们再次跌入学习的泥沼不能自拔。怎样给他们的心灵、思想、情感上造成强烈的震撼呢?这既要靠老师把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更要在评价语言上下功夫。只有那种具有力量的、有强烈冲击力的疾风骤雨似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震撼他们略显麻木的心灵,才能催开他们那朵快要枯萎的花朵,才能激发他们心灵中那颗快要发霉的种子,使他们再次扬帆启航,使他们得到激励,得以唤醒和受到鼓舞。这才是第斯多惠话语的应有之义。
总之,老师既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外,更要善于把握激励的时机,用疾风骤雨般的语言去触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激动,使他们振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踏苏堤
- 板凳和雪花都笑了
- 读《太阳请假的时候》有感
- 神奇的“笔”形钻地机
- 我爱校园里的小狗
- 我的梦想
- 我又看到了春姑娘的身影
- 咱们班的“疯丫头”
- 左右之间的美
- 新编《孟母三迁》
- 美丽的梨花
- 我爱《小学生之友》
- 时空隧道
- 当我遇到困难时
- 第一次炒鸡蛋
- 试论Web2.0的网络口碑营销
- 从“酷儿”看商业卡通角色营销
- 论我国许可执行之诉_法学理论论文(1)
- 中国传统契约文书的概念考察_法学理论论文(1)
- 罗马法学家的活动与贡献_法学理论论文(1)
- 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营销方法与技巧
- 从“法制”到“法治”的中国语境_法学理论论文(1)
- 模仿变成创新是提升销量方法之一
- 我国服装品牌经营策略探析
- 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探析
- 关于网络对家具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 “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_法学理论论文(1)
- 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及其与社会盛衰之关联_法学理论论文(1)
- 法律思想的形成_法学理论论文(1)
- 如何培养好的经销商
- 《花的勇气》教学建议
- 《牧场之国》教学建议
- 《火烧云》教学设计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
-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建议
- 《掌声》课堂实录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牧场之国》教学案例(片段)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建议
- 《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
- 《麦哨》教学设计
- 《花的勇气》教学案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