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听沈浓老师《伯牙绝弦》有感
非常有幸参加“岳林之秋”教学节,有幸聆听了三节精致的课堂教学展示,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下面,我就沈浓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听沈浓老师讲课,很是享受,整堂课总让人沉浸在浓浓的古韵古味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是那么和谐,可谓师者善教,生者善学。
沈老师的课线条清晰,这是学生学得轻松的重要前提。
古文难读,难在句断。古人写作,往往不用标点,因此今人读之,便觉得非常艰涩。虽然,我们学生的课文标上了标点,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古文的阅读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语言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从沈老师开课时的问答中我们可以证明。沈老师问学生第一次读古文有什么感觉,学生们的回答几乎是同一个声音:深奥、不懂、拗口……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之后的课堂中,学生的理解都是非常轻松顺畅的。为何?正是因为沈老师在理解课文之前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而且是在自己划出了停顿,范读之后,再让他们充分地读。学生学习的毕竟是母语,他们有自己的语感,在教师帮助理清句断之后,他们的读解也便顺畅了。这个把文章读通的过程,似乎费时挺长,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沈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为第二层面的读懂课文做的铺垫。
第二层面的读懂课文,沈老师则紧紧围绕两个“善”字,目标明确,以点带面,使课文的读解非常轻松而有条理。
首先是理解“善鼓”“善听”。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相应的语句加以验证,由伯牙志高山,子期得高山;伯牙志江河,子期得江河,乃至伯牙志清风,子期得清风;伯牙志明月,子期得明月等等,充分地感受到了“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感受到了他们对音乐的“知”。
其次,是“善哉”之“善”引导学生读好子期之赞叹。“读”与“解”,“解”与“读”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伯牙与子期对音乐的敏感与热爱,从而读透了“知音”的字面意思。
那么沈老师教学的第三个层面便是读解“知音”的深层意思:伯牙与子期的“知心”。
沈老师由伯牙与子期的偶遇入手,让学生明白了伯牙失意之后遇知音的欣喜、愉悦、兴奋、激动,体会了他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融通,感受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舒畅淋漓,也更深一层地读解了伯牙在子期死后摔琴之举的合情合理。有学生书写的感受可以佐证。
古文教学应循序渐进,正因为沈老师教学有序,则理解有味,也正因为理解有味,才致体悟有境。
另外,在沈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绝妙之举。
如课前的“词组积累”。
虽名为“积累”,实则一箭双雕之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积累了许多ABCC式的词组自不待说,而且为文中“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理解作了铺垫,更明白了词组中叠词运用的巧妙,体会到了叠词运用的情味。最为巧妙的是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体悟拓展,练习句式,埋下了伏笔。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天的江滨公园
- 同学们,我想对你们说
- 小鸡劝架
- 第一次帮妈妈洗脚
- 剥豆荚比赛
- 手指风波
- 上网的利与弊
- “富有魅力”的春天
- 假如没有水
- 自己动手吧
- 杜鹃花杜鹃花杜鹃花
- 月球之旅
- 假如我是孙悟空
- 我的邻居黄阿姨
- 我爱我家的小狗
- 高职院校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关于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 简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 关于发挥高职院校校报文化传播功能的思考
- 关于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
- 浅析园林树木“四轮驱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 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因素的渗透
- 试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 试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困难及对策
- 关于博客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 关于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 关于职高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试论职业运动员的薪酬问题
- 试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 关于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与疏导策略
- 关于宫调
- 《窦娥冤》有关资料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杂谈
- 关于窦娥“三桩誓愿”的思考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多音字辨析
-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生字注音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心意思
- 关于元杂剧
- 维护社会的公正性──读关汉卿的《窦娥冤》
- 《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问题探究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词语解释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形近字辨析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