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听沈浓老师《伯牙绝弦》有感

听沈浓老师《伯牙绝弦》有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3

听沈浓老师《伯牙绝弦》有感

非常有幸参加“岳林之秋”教学节,有幸聆听了三节精致的课堂教学展示,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下面,我就沈浓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听沈浓老师讲课,很是享受,整堂课总让人沉浸在浓浓的古韵古味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是那么和谐,可谓师者善教,生者善学。

沈老师的课线条清晰,这是学生学得轻松的重要前提。

古文难读,难在句断。古人写作,往往不用标点,因此今人读之,便觉得非常艰涩。虽然,我们学生的课文标上了标点,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古文的阅读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语言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从沈老师开课时的问答中我们可以证明。沈老师问学生第一次读古文有什么感觉,学生们的回答几乎是同一个声音:深奥、不懂、拗口……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之后的课堂中,学生的理解都是非常轻松顺畅的。为何?正是因为沈老师在理解课文之前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而且是在自己划出了停顿,范读之后,再让他们充分地读。学生学习的毕竟是母语,他们有自己的语感,在教师帮助理清句断之后,他们的读解也便顺畅了。这个把文章读通的过程,似乎费时挺长,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沈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为第二层面的读懂课文做的铺垫。

第二层面的读懂课文,沈老师则紧紧围绕两个“善”字,目标明确,以点带面,使课文的读解非常轻松而有条理。

首先是理解“善鼓”“善听”。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相应的语句加以验证,由伯牙志高山,子期得高山;伯牙志江河,子期得江河,乃至伯牙志清风,子期得清风;伯牙志明月,子期得明月等等,充分地感受到了“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感受到了他们对音乐的“知”。

其次,是“善哉”之“善”引导学生读好子期之赞叹。“读”与“解”,“解”与“读”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伯牙与子期对音乐的敏感与热爱,从而读透了“知音”的字面意思。

那么沈老师教学的第三个层面便是读解“知音”的深层意思:伯牙与子期的“知心”。

沈老师由伯牙与子期的偶遇入手,让学生明白了伯牙失意之后遇知音的欣喜、愉悦、兴奋、激动,体会了他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融通,感受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舒畅淋漓,也更深一层地读解了伯牙在子期死后摔琴之举的合情合理。有学生书写的感受可以佐证。

古文教学应循序渐进,正因为沈老师教学有序,则理解有味,也正因为理解有味,才致体悟有境。

另外,在沈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绝妙之举。

如课前的“词组积累”。

虽名为“积累”,实则一箭双雕之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积累了许多ABCC式的词组自不待说,而且为文中“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理解作了铺垫,更明白了词组中叠词运用的巧妙,体会到了叠词运用的情味。最为巧妙的是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体悟拓展,练习句式,埋下了伏笔。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看克隆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江南可采莲
他们为什么能在智力竞赛中获奖
我看克隆
我看克隆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
麦当劳与永和豆浆
我看克隆
我看克隆
我要克隆塞尚
莲之泪
盛开在人们心中的莲
莲莲,知为谁生
试论融思想教育于科学课堂教学中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分类表研究与分析
地方报纸的保管和利用
浅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简析当前我国农民工思想教育的有效路径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
建立地方文献主题目录的设想与实践
试论音乐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关于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
关于地方文献目录的设置
探析音乐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有机运用
试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
略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试论“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背景\内涵与展望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考点练兵1
《惊弓之鸟》 老师语录
《路旁的橡树》 重点字词梳理
《路旁的橡树》 教案讲义1
《惊弓之鸟》 作者及作品介绍
《路旁的橡树》 重难点分析
《惊弓之鸟》随堂练习 提高篇
《路旁的橡树》 趣闻故事
《惊弓之鸟》随堂练习 巩固篇
《路旁的橡树》随堂练习 巩固篇
《路旁的橡树》随堂练习 提高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重点问题探究
《路旁的橡树》 重点问题探究
《路旁的橡树》 教案讲义2
《路旁的橡树》 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