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8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一课小学六年级上期唯一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仅有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上完这一节课的,我有很多收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传颂至今。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除了这些,我还充分利用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环节,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他们又是如何分别的?分别以后,他们又是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思?想念对方吗?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充分运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与学生真诚对话是我在这堂课中的另一个收获。因为课前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使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上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这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过生日
- 放风筝
- 我的奶奶
- 看烟花
- 我的愿望
- 照大头贴
- 一件高兴的事
- 扳手劲
- 抓蚂蚱
- 赏月
- 可爱的小狗
- 夏令营
- 自我介绍
- 放烟花
- 游泳
- 分析现代绿色会展的概念与特点
- 分析污泥好氧堆肥优化运行及经济效益
- 对深圳市城市污水海洋处置工程分析
- 关于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 浅论以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实践景观设计
- 论城市空间环境
- 谈室内空气污染的监测与防治
- 谈玻璃幕墙的“低碳”效能
- 谈深圳市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
- 谈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 浅谈河流治污凸显“老三难”
-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高频词块能力测量
- 关于热电联产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
- 论《北京公约》在环境保护理念方面的新发展
- 关于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径破解
- 《科利亚的木匣》课堂实录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8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实录与评析
- 《陶罐和铁罐》教学建议
- 《陶罐和铁罐》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9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7
- 《科利亚的木匣》课堂实录故事
-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7
-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矛和盾的集合》词语
- 《矛和盾的集合》词语理解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建议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