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潜心读书 用心对话──以《匆匆》教学为例谈备课

潜心读书 用心对话──以《匆匆》教学为例谈备课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潜心读书 用心对话──以《匆匆》教学为例谈备课

备课对于教师,就像是一日三餐,平常而不可或缺、不可马虎。我认为,备课的最高境界当属苏霍姆林斯基、于永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借一位历史老师的嘴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于永正老师在《备课断想》中坦言:“真的,有时,早晨一睁眼就在想教材,想教法,想学生。”如此,还有什么课备不好呢?

备课,就其本质而言,是潜心读书、用心思考的过程。读什么书呢?当然是“博览群书”,但在这里,我想更直接、更功利一些──读课程标准、读教材、读“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准则、是依据。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却有一个“笨”方法,“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做为“教学指南,经常翻看”,温故而知新。但据我观察,老师们却忽略了读课程标准,像学武不练功、砍柴不磨刀,事倍功半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读课程标准是长期之功,在此略过。拙文以我教学的《匆匆》一课为例,分享怎样读教材和教参、写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潜心读教材(语文,特指课文),与作者对话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第一,必须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第二,要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如何实现“用教材教”呢?潜心阅读、认真钻研教材是唯一出路。“这法那法,钻研不透教材就没法。”钻研教材,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1、默读,读得懂:

教师要潜下心来默读课文,与作者展开充分的、“零距离”的对话,不仅要走进作者的心灵,还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仅要努力把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时世界联系起来,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例如《匆匆》,我初读时,认为它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细读文本后,发现不仅如此,更表达出那个时代的、做为“道德良知”和“社会批判”的化身的知识分子,对前途的迷茫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所以,朱自清先生在短短的五个自然段、二十三句话、六百多字的文章中,一共有十二个问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先生怎么会不知道“时间如流水,何时复西归”呢;“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朱自清先生怎么会“除徘徊外”,什么也不剩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先生怎么会是“白白走这一遭”呢?他不停地追问、思索。为什么?因为处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对人生怀疑、对前途迷茫,他只好反复地追问、不断地思索。这种怀疑和迷茫,用文中的词就是“空虚”、“茫茫然”、“掩面叹息”、“徘徊”。因此,我把目标定位为“懂得珍惜时间,初步学习追问和思考人生意义”。

2、朗读,读得好:

如果说默读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那么,朗读就是“跳”出文本、呈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赋予文本以生命。因此,我认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老师的朗读,要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这样朗读,课文就“活”了、有“生命”了。老师朗读得好,备课就完成了一大半工作;老师朗读得好,课堂上才能自信地让学生跟你读。师生都能读得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的、有效的。

3、跳读,用得上:

老师读课文,其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引领学生重走你的读书之路。学生读得懂、读得好,老师才算真读懂、真读好,这需要选择一个引领学生读书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在哪里呢?在课文的“附加”内容──单元组导读和回顾以及课后练习。

⑴ 读单元导读和回顾,明确训练重点:

教材一般分单元组编排,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或者一个重点训练项目,编者在每组课文前编写一段话加以提示。如《匆匆》编排在第十二册第一组,编者在《第一组》中写了三段话,提示单元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训练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等等。在单元小结的《回顾·拓展》中,总结了两点:一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二是获得这种见解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独立思考,与“导读”提示的训练重点遥遥相对。由此,我们知道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训练方法等等。课堂教学就引导学生围绕训练重点展开阅读和思考,有选择地细读精思,而不面面俱到。

⑵ 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确教学思路:

课后思考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袁微子)。它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与学的思路。换句话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课后思考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因此,备课时教师应该对课后思考练习进行分析,明白其意图,必要时亲自“下水”做一做。例如《匆匆》一课,编者编排了四道题,包括有感情朗读、理解重点句、仿写片段、背诵摘抄,带着浓厚的“语文味”,与单元训练项目协调对应。举一例:“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读中用心感悟,落实课标提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是单元训练重点,也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

⑶ 读生字词,明白意思、练习书写:

课后生字新词,老师要读准字音、明白意思(一是查阅工具书;二是联系上下文)。如本课两个生字,“挪”、“蒸”,新词“挪移”好理解,“蒸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而不说“如薄雾,被初阳蒸发了”呢?我查《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中没有“蒸融”这个词,只好分别查“蒸”和“融”,再联系上下文和作者的心情来体味,发现朱自清先生用词极为考究。“融”有“融合”、“融化”、“融解”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柔和、是无痕,这与“薄雾”、“初阳”相称、协调,更与整个文意──时间流逝的“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一脉相承。如果用“蒸发”就显得生硬、突兀了。虽然这些不一定要讲,但是老师要理解,“深入”才能“浅出”。

其次是练习书写,老师要把生字词写得工整、规范、美观,特别是“蒸”字,字形是难点。教师的板书,不仅要当学生的字帖,还要让学生看清笔画笔顺。我们常看到,老师背着身,把板书的字写在胸前的位置,说:“认真观察老师的板书。”而学生只看见老师的后背。怎么办?一是老师稍蹲下身子板书或把字写得高一些;二是老师侧着身子板书,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看见老师的起笔、运笔、收笔,等等。

二、专心读教参,与编者对话

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如果说读课文,是与作者对话,那么读教参就是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是基础,与编者对话是提升,与学生对话是目的,缺一不可。

教参的《说明》部分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是我们把握该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学目标、训练重点和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让我们“胸有全册”;教参的每个单元,先是“导读”,提示整组教材的主题、特点、训练点等,让我们“胸有全组”;教参的每篇课文,包括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等,让我们“胸有全篇”。教师读教参,实际上是“站在编者的肩膀上”与作者对话,再加上读教材时独立地与作者对话,二者结合如鹰之两翼,搏击长空。

在充分读教材,与作者对话,充分读教参,与编者对话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就可以制定教学目标了。如《匆匆》一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

4、通过搜集资料、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揣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初步学习追问和思考人生意义。

我认为,读教材、读教参、思考,是准备具体的一节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它取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更取决于教师责任心的强弱。

三、用心写教案,与学生对话

读懂了教材、读活了教参、确定了目标,就可以思考怎么实施课堂教学了──设计哪些环节、提出哪些问题、安排哪些练习,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总结、怎样引导,等等,简要地写一写,即教案。由此看出,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备课的大部分工作是朗读、阅读和思考──我把它称之为“隐性备课”。正所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没有“一辈子”之功,那有“15分钟”之力!

我写教案的时候,总是假想自己就在课堂、学生就在眼前,甚至于设计的练习、提问、引导、讲解等针对哪些学生,都一清二楚。这样写教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在预设中与学生对话。比如我在《匆匆》的教学中,把课后思考练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改造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如果不愿意写的同学,可以把这几句话摘抄下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能做事。

四、耐心写反思,与自己对话

“教学反思”,实际上是与自己对话、与灵魂对话──课备得怎样、上得如何,老师心里最清楚。课上完了,老师不妨静一静,像牛儿反刍一样细细咀嚼、享受自己和学生共同创作的“杰作”,问问自己“我到底爱不爱你?”(这个“你”当然指课堂教学和课堂中的孩子。)如目标实现了吗?讲解、设问有启发吗?练习、辅导有针对性吗?课堂生成用好了吗?如果再上一次,将会做哪些调整、补充、改进和完善呢?等等等等,有所得就及时记录下来。我们倡导课课都要反思,但是,不硬性规定课课都要写反思,当然如果能写下来,再好不过了。于永正老师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子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如果能上网且做了博客的老师,把反思写在自己的博客上,马上就有同伴来阅读,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励、或帮助……多么美妙啊。因此,我说:“失误,因反思而美丽;‘喜悦,因分享而永恒’。”如我在教学《匆匆》后,写的教学反思:

1、课后练习的改造很成功,适合全体学生,虽然选择摘抄的同学不多,但是确保了每一个同学都有事儿做。写得好的同学毫不亚于原文呢,如某生1:“在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眼前恍过;在写字的时候,时间从笔下划过;在闲聊的时候,时间从嘴边溜过;在玩耍的时候,时间从身边走过;在跑步的时候,时间从身边(脚下)跑过;在思考的时候,时间从身边(凝然的眼前)飞过……”(注:括号中的词为课堂讨论之后的修改。)

2、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对朱自清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了解不多、再加上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和人生思考,对朱自清先生的追问、思索、无奈和迷茫,难以感同身受,教学目标4的达成度较差。解决办法,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匆匆〉赏析》复印给学生阅读;购买《朱自清散文集》和学生一起阅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龙眼
未来的桥
今天我来改作业
枇杷树
太阳和月亮
告诉我走路的人
森林里的故事
数学测验
假如我会克隆
读《列宁小时侯的故事》有感
qq问问
牵牛花
假如我是“孙悟空”
我的爷爷
致旅行社的感谢信
给驾校教练的感谢信
幼儿园感谢信
大一新生感谢信
乘客致地铁站的感谢信
受助学生给送变电建设公司的感谢信
家长给女儿老师的感谢信
一封真诚的感谢信
学员感谢学校的感谢信
捐衣捐物活动后的感谢信
母亲节给妈妈的感谢信
同学写给餐厅的感谢信
致大学校长的感谢信
给奶奶的一封感谢信
毕业致同学感谢信
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初探(1)
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1)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中长期思路(1)
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初探(1)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实践与探索(1)
用Excel进行分步成本核算(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1)
关于施工企业执行有关会计核算制度的适用性研究(1)
利用成本性态对杜邦分析法改进刍探(1)
会计准则相关问题浅探(1)
略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控制(1)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电算化系统审计(1)
从电算化到成本管理(1)
CPA审计风险与职业责任承担之研究(二)(1)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1)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六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二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五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A、B案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一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四
《松鼠和松果》教学实录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两只鸟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两只鸟蛋》教学感悟
《美丽的小路》教后感
《松鼠和松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两只鸟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三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