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23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2、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3、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梦想
- 时空隧道
- 新编《孟母三迁》
- 我又看到了春姑娘的身影
- 美丽的梨花
- 板凳和雪花都笑了
- 我爱《小学生之友》
- 咱们班的“疯丫头”
- 当我遇到困难时
- 踏苏堤
- 第一次炒鸡蛋
- 神奇的“笔”形钻地机
- 读《太阳请假的时候》有感
- 我爱校园里的小狗
- 左右之间的美
- 从“酷儿”看商业卡通角色营销
- 从“法制”到“法治”的中国语境_法学理论论文(1)
- 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探析
- 中国传统契约文书的概念考察_法学理论论文(1)
- 模仿变成创新是提升销量方法之一
- 试论Web2.0的网络口碑营销
- “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_法学理论论文(1)
- 我国服装品牌经营策略探析
- 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营销方法与技巧
- 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及其与社会盛衰之关联_法学理论论文(1)
- 罗马法学家的活动与贡献_法学理论论文(1)
- 法律思想的形成_法学理论论文(1)
- 关于网络对家具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 论我国许可执行之诉_法学理论论文(1)
- 如何培养好的经销商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
- 《花的勇气》教学建议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 《麦哨》教学设计
- 《牧场之国》教学案例(片段)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花的勇气》教学案例(片段)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建议
- 《掌声》课堂实录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
- 《火烧云》教学设计
- 《牧场之国》教学建议
- 《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
-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