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9
《凡卡》教学反思
在执教语文第十二册《凡卡》一文时,我设计了一张学习表,让学生通过读书、讨论,合作填写“信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感受或体会,不懂的问题”等栏目。这种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表。检查学习表,可以看出学生已经了解了凡卡的悲惨命运,产生了对凡卡同情,对老板憎恨的情感。我认为已经达到教学目标。
我很满意,习惯性地问道:“谁还有疑问?”。一名男生举手发问道:“为什么凡卡在信中说街上的狗一点也不凶?我见过的狗可凶了!”。顿时,全班哗然,怎么问如此无关紧要的问题。我略有愠色,暗想:问题与文章思想感情无联系,与领悟表达方法无关,多此一问,沉住气说:“谁帮助他?”。举手者颇多,一生说:“养狗的人对狗很好,经常带狗在街上散步,时间久了,狗与人熟了,就不咬人了。”一生说:“那些有钱的人都养宠物狗,宠物狗是供人玩的,当然不凶。我家就有一只……”。看来这个问题确实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无关,不涉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没有深究的价值。我正准备结束这个提问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另一个想法。凡卡认为狗不凶是因为老板和老板娘对他太凶狠、恶毒了,狗的凶狠和老板、老板娘的凶恶比起来差远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凡卡的悲惨命运。”
问的学生隐约捕捉到“狗一点也不凶”的写作深意,前面答的学生大多是从“狗”的角度去思考,没有联系文章的表达方法,没有考虑凡卡的痛苦遭遇,最后答的学生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两个层面思考,准确认识到《凡卡》一文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凡卡回忆乡下的美好是“流泪的快乐”。其回答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融合的境界。更让我思索到,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时,不能从形式上设计几个讨论题,让学生质疑几个不明白的地方,就认为是开放的课堂,创新的教学,就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满足营造表面的课堂繁荣,会出现热闹的讨论没有目的,所谓和谐的学习氛围是空泛地让学生发问,学生往往不知问什么,为什么发问,课堂学习流于肤浅。教师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更应提高教师主导作用,在深入研究课文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质疑,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提高质疑的质量。要让“狗儿为什么一点也不凶”的学生偶然质疑变成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思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游千岛湖
- 美丽的文景公园
- 校园秋景
- 星空下的遐想
- 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 烟花
- 家乡的滨江花城
- 美丽的菊花
- 还想上棋盘山冰雪大世界
- 美丽的校园
- 嵊州大桥
- 美丽的校园
- 美丽的金雁湖公园
- 美丽的校园
- “鸟巢”
- 熟悉化——由远及近的语言艺术
- 《马氏文通》虚字学说中的几个问题(1)
- 浅析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中的三个重要概念(1)
-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1)
- 谓元·语义结构·概念框架(1)
-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研究(1)
- 浅议固定资产审计(1)
- 奔福德定律及其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1)
- 联网审计的利弊分析(1)
-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
- 知识经济对审计的影响与对策(1)
- 现代汉语造词方法探析(1)
- 民族心理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1)
- 浅议内部审计的外包与内置(1)
-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
- 《夜莺的歌声》文本链接
- 《夜莺的歌声》词义辨析
-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第一幕)
- 少年英雄王二小
- 英勇的近卫飞行团
- 《夜莺的歌声》句段赏析
- 《夜莺的歌声》写作特点
- 《夜莺的歌声》课文结构
- 《夜莺的歌声》中心思想
- 鸡毛信的故事
- 《夜莺的歌声》好词好句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杂谈
- 《夜莺的歌声》解词造句
-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第一幕)
- 《夜莺的歌声》重点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