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3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老师大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完一课时或一篇课文后有时会产生一种畅快淋漓之感,那是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带给他们无比清爽的快乐。
教学完《凡卡》一课,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种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发现每当这一时刻,皆是在我没有按照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重新调整教学定位之后产生奇特效果。教学上我们言之为“生成”,也正是有了这种教学的生成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这种生成是适合于他们的,是他们在学习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课堂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凡卡》一文篇幅长、内容杂。学生在解读时往往不能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时一个念头忽然在我的心头萌生:何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来判断。于是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交流了解这三部分内容,然后我把全班分成了三个大组,让这三个大组分别读三部分内容,看哪一组读得最好。在读第一遍课文的时候,三个组都分别出现了一些失误。课文读完后,我没有让学生匆忙去读第二遍,而是让学生交流感受或体会,你认为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们有的回答:“凡卡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你为什么说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我接着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他挨饿、受冻,受老板和伙计们的作弄、挨打……”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我知道凡卡还是个特别懂事、有礼貌的孩子。”“说说看,你从哪里知道的。”我惊奇地问道。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从问候爷爷的话中知道的。”“从凡卡问候乡下熟人知道的。”“从凡卡的信中感受到的。”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二读课文,但这一次与第一次大不相同,学生读得几乎没有差错。正当我要表扬同学们读得棒时,一些学生纷纷举手,原来他们又有了新的感悟。“我读出了凡卡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了。“我想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在莫斯科的日子很苦;二是他很想念爷爷,因为爷爷是他惟一的亲人;三是他想念乡下的生活,想念乡下的熟人,想念乡下的快乐日子。”一个学生满含深情的说。我独享在孩子们的感受中了。“凡卡的这封信爷爷收到收不到?课文又蕴涵着什么深意呢?让我们来再读课文。”动听的读书声刚刚止歇,学生们又纷纷举手。“这封信爷爷根本收不到,他连邮票都没贴,地址也没写明,怎么能收到呢?”一个学生不等我叫就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结尾,意在告诉人们凡卡美好的愿望,只是一场梦。”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满有把握地说。课堂就在学生对课文浓浓的回味中结束了。
这堂课我并没有多讲,完全是学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源于他们能入情入境地读,源于我的一个突发奇想。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有深切的感悟,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与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更好理解课文把握精髓。这就是我教学《凡卡》一课最大的收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黄瓜
- 花生
- 种丝瓜
- 逛玉米地
- 小狐狸吃西瓜
- 丝瓜
- 辣椒
- 美丽的太阳花
- 花生
- 美丽的阳台
- 花果山
- 看乒乓球赛
- 游剡湖
- 花儿比赛
- 太阳花
- 谈诚实信用在税收执法中的应用
- 从税收法律关系的实质平等性看纳税人权利
- 抓好政策协调,顺利启动经济
- 树立“税收国家”的理念
- 浅谈税务救济程序中的复议前置程序
- 税收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 税及税法的正当性研究
- 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
- 加强对税收收入的合法性分析
- 农村税费改革与税制现代化
- 关于税法学体系的几个问题
- 判定偷税没有“一国两制”
- 试论我国分税制立法问题
- 税收法定原则比较研究——税收立宪的角度
- 论破产清算中的税收优先权
- 《找骆驼》教学杂谈
- 野骆驼比熊猫生存环境更艰难
- 野骆驼──能否继续与我们同行?
- 骆驼趣闻
- 骆驼──沙漠之舟
- 中国的“骆驼兵”
- 骆驼传说
- 在土耳其看斗骆驼
- 巧用提示语,提高语文能力──《找骆驼》教学谈
- 骆驼有几个驼峰?
- 野双峰驼数量消减的原因
- “沙漠之舟”骆驼锐减为哪般?
- 哭泣的骆驼
- 骆驼佳丽也选美
- 沙漠之子的觅水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