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3
让童心飞扬──《爷爷和小树》课堂教学点评
一、给学生一个情趣激发的课堂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7至8岁的儿童持续集中注意只有20分钟,而小学一节课是40分钟,课堂上学生常常走神,容易幵小差。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地用新鲜事物吸引孩子。两位老师在这点上都做得非常出色,采用了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意气奋发。
1、媒体激趣,营造多彩的课堂:
对形象的偏爱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上,两位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使原本单一、平白的课堂变得“彩色、立体”,使课堂充满了生气,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爱上语文。
像陈老师把小树作为一个有灵性,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带到了学生面前,看着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看着爷爷给小树空上暖和的衣服,小树笑了,其实孩子的心也在随小树欢笑。再看刘老师,她创设了一个小树不断成长的过程,看春天小树发芽,树叶回家,夏天小树枝繁叶茂,学生像亲眼看到小树成长一样,很有亲切感。在捡落叶中复习生字,在知了的嘈杂声中回忆夏天的热,从而感受老爷爷在大树绿荫下的怡然自得等。陈老师把课文編作儿歌,做做课中操,得到了休息,又扩充了知识。复习生字时,创设种小树的情境,渗透爱绿、护绿教育。她们整堂课是一个大情境,每一个环节是一个小情境,老师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去感悟、去活动,去创造。
2、语言激趣,闪耀人性的关辉:
两位老师的语言很有儿童化,闪耀人性的光辉。新课标指出语文緼涵着丰富的人文性。语文课堂是一个老师、学生、课本之间多维交叉,相互作用的对话网络。她们编织的这个网络折射着人生的光辉。她们活化了教材,付于了教材以生命。陈老师导入时,让学生与老爷爷打声招呼,充满了人情味,让学生带着一份关切走近文本。刘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想想小树会怎么想,老爷爷会怎么想,学生说得很好,“小树和爷爷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师的语言非常亲切,非常真诚,他们真诚地敞亮自己,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学生感受自由、尊重和理解,这种人文关怀使课堂处处充满温情。
二、给学生一个促进发展的课堂
1、在生活中学语文:
新课标提倡“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儿童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我们应该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小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语言文字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两位老师这点做得很好,他们活化了插图,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看看图,读读文,读读文,看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
“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就更加证明了这一点。陈老师在复习生字时,让学生想想你在哪里看到过或用到过这些字。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这些字,学生说得很好,“我在和爷爷说话的时候要用到爷。”“我在开门、开窗的时候要用到开。”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生字,更在生活中运用了这些生字。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尝到了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孩子们也在这寻找、记忆、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2、关注学生地可能性反应: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改变“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活力,有发展的潜能,在对话时,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有意或无意。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应变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联系自己的教案,随时调整,随时整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点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如陈老师在复习生字,认识偏旁“人”字头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说是“入”,这时老师若能马上随机出示“人”和“入”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自己发现,这肯定比教师直接说效果更好。如刘老师,年轻比较紧张,急于把自己准备好的优美的语言展示给学生,展示给听课的老师,而忽略了来自学生的精彩回答,有些过渡语设计得太长,太繁琐,不够简练、明白。
教学是一门令人永远有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我们有能力减少遗憾,争取更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我家
- 我是泡泡小精灵
- 清明随笔
- 我爱我的家
- 贪玩的孙小圣
- 神奇的笔
- 蝴蝶选美
- 吹泡泡
- 我是泡泡小精灵
- 吹泡泡
- 采磨茹
- 读《狗》有感
- 母爱深深
- 放风筝
- 猫鼠斗智大比拼
- 加入党组织要经过的程序
- 入党志愿书格式要求
- 入党程序
- 中国共产党各时期的入党誓词
- 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怎么办
- 推优入党的具体程序
- 党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 在校期间犯过错误的学生可以入党吗?
- 入党程序流程
- 入党宣誓的誓词内容
- 怎样以书面形式向党组织汇报
- 民主生活会自我剖析
-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2)
- 入党需经历哪些程序
- 入党详细流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超越”
-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
- 素描艺术和人文教育的症结及其相关性
- 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研究(上)(1)论文
- 美术教学使用音乐的构思与实践
- 浅析构建轭式搭配的心理空间模型
- 人格的法学意义(1)论文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利用研究
- 论共同危险行为(1)论文
- 学生伤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二)(1)论文
- 浅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 未来20年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战略构想(1)论文
- 艺术市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分析
- 论新一轮相亲电视节目热的冷思考
- 《呼风唤雨的世纪》议课实录
-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 《飞向蓝天的恐龙》导读
-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初稿)
-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
-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建议
-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1
-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难句解析
-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
-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整理及评课
-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
- 《飞向蓝天的恐龙》
-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