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乌鸦喝水》讲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手”动脑喝到水的故事。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动手动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其间,随机析字形,辨字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晴天,太阳当空照,上完体育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觉,最想干什么?
学生回答。顺势让学生猜一猜,“喝、渴”字是什么偏旁,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轻松掌握“喝、渴”二字的字形与字义,并能够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动物,它是什么呢?(出示乌鸦模型,板书乌鸦,鸟)看一看“乌”字与“鸟”字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
3.教师:这只乌鸦啊,遇到了和我们同样的问题(出示第一幅挂图,要求学生看图),太阳天,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学生从图上不难看出,不远处的瓶子里有水,乌鸦可以去喝。)
教师:瓶子里有水,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大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观察图画学生能够发现,乌鸦喝水遇到了困难。)教师一边听学生讲一边演示,使困难一目了然。
4.教师: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二、动手做,动脑想
1.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石子、瓶子、水亲自动手试试,看看乌鸦怎样才能够喝到水。然后请同学上台演示并讲述乌鸦喝水的过程。
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体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要求学生仔细听,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学生亲自动手做,能使乌鸦喝水的经过显而易见。这个活动使学生间接掌握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2.教师:乌鸦想到的办法和同学们的办法一样吗?(出示第三幅图)那么,除了这个办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学分两步进行:)
1.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群策群力。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教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2.全班交流,组织评议。
(要求各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人认真听,并评议他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想出的办法会五花八门,但他们为了成功,往往会忽略当时的环境。经教师点拨,马上就会有学生反驳。这就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教学变成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样处理,旨在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的发散思维留出了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1.教师:同学们都肯动脑筋,这场辩论太精彩了,那么这些办法中,谁的办法最好呢?(不仅要求学生想办法,还要求学生从中选优,优中选特)。
由此看,这是只怎样的乌鸦?你们学习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样做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予小结,以突出单元主题:手和脑,两件宝。)
2.要求学生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朋友听。
四、齐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最后,全班同学整齐地朗读一遍课文。
(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还综合运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动手做,动脑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乘飞机
- 小鱼和小河
- “六一”儿童节
- 音乐喷泉
- 未来的汽车
- 第一场大雪
- 闪光的蝴蝶结
- 妈妈的爱
- 游牡丹园
- 我的一家
- 日记一则
- 春天
- 这种愉快只有我知道
- 妈妈的爱
- 卷笔刀
- 浅析完善我国银保合作相关法律制度(1)论文
- 浅谈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 地方建筑石刻艺术探索
- 绳结艺术对服装设计的作用
-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浅谈完善我国的商事法律制度(1)论文
- 言语合作性的语用标记关联模式
-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
- 略论中国问题(一)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其特征
- 略论司法职权内部的优化配置-以司法民主化为视角(1)论文
- 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及其认知分析
- 超越数字的客户拜访报告(1)
- 开辟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历程
- 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
- 《吃水不忘挖井人》拾零
- 《司马光》教学实录之二
- 《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
- 《司马光》教学一得
- 《司马光》片段
- 《司马光》教学偶得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司马光》片段1
- 《司马光》教学一得1
- 《司马光》教学实录
- 《乌鸦喝水》教案
- 《司马光》教学实录
- 《吃水不忘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