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2-26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目标
本期来,本人承担了
四、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2010年1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爸爸
- 有趣的剪纸
- 放鞭炮
- 大自然的声音
- 美丽的秋天
- 有趣的烧烤
- 花瑶山寨
- 游动物园
- 母爱
- 龟兔赛跑第二场
- 草莓
- 和妈妈种豆比赛
- 葱
- 爱护公共设施
- 乌鸦上当后
- 以科学的发展观做指导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三感”——语感、情感、美感
- 政治课教学中辅助教学资料的引用
- 跳出“语文”教语文
- 六步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学导式学学法
- 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创设
- 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
- 质疑答疑的训练
- 浅谈话题作文的特点
- 论数学课堂交往特殊性
- 值得推广的作文教学法
- 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 音乐心理测量和统计的两种新技术- 音乐教育研究
- 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探讨
- 《寡人之于国也》多音字辨析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题解
-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 《寡人之于国也》诵读建议
- 《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分析
- 《寡人之于国也》生字注音
- 《寡人之于国也》高考要求及理解记忆方法
-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提要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评点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背景知识
- 《寡人之于国也》词类活用
- 《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
- 《寡人之于国也》词语古今异义
- 《寡人之于国也》固定句式
- 《寡人之于国也》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