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范文> 其他范文> 新时期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新时期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1-12-27

新时期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新时期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 王*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实施为目前进行教学改革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以及其他条件的制约,目前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及个性受压抑的现状并未从根本上医治。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教育教学改革难以形成一次大的突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如何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目前教育现状?笔者认为,要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关键是更新观念问题,只有把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才能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只有树立新观念,才能走进新课堂。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

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在造成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在70年代占50—70%,80年代达80%,90年代更高,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其实质又是科技知识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什么是人才,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人才”?是按照我们统一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任意摆布毫无生机的机器,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能够不断充实、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生命体?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这就要求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变成有个性、有创造性的“自己”。教育家泰勒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科专家们,不要把学生变成‘你’”。如果变成‘你’就谈不上发展,谈不上创新。任何学科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的。但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片面强调高分、高升学率,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用这样的教育观念培养的学生成为“人才”的很少,而成为“有用人才的”更是廖廖无几,更谈不上国际竞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不放在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人口素质方向上来,后果不堪设想。

翻开现代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展速度快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普遍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1979年印度的科技人员己达230万,比50年代增加了十培,而且还是世界上拥有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较多的国家之一。别国成功的经验提醒我们,本国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解放思想,打破束缚,把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上来,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把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与时俱进,真正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二、开拓创新的教学观

确立了教育观,如何去实施,就离不开教学,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入手:

1、适应新课程,重视创新与开发。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是课程与教学相分离,课程规定“教什么”,教学规定“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就是忠实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材是圣经,教师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没有创新思维,教师越教越死板、机械,学生越学越厌烦、枯燥,这种现象正是俄国教育学家kg乌姆勃什科批评的那样:“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权威的论述者,学生是努力的听众”。假如学生没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压力,没有将来考学、就业利益的驱动,这样的课堂谁乐意进、乐意学呢?而新课程正是抛弃了“文本课程”而走向“体验课程”,抛弃了“封闭”走向“开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抛弃“本本主义”,积极参与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把给定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课程”,用活教材、激活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向教材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教师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目标。

2、改变教学过程,注重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提到教学,我们就想到教师教,学生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讲台是“神坛”,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都以教师为“主宰”,整个课堂突出教师权力至高无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复制教师知识的容器,教支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不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及创新的空间,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多少尖子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下变得没有梭角,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创新的闪光点。

我们应该清楚,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其实质是交往和互动,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就没有达到教学的目标。如果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而学生却无所事事,甚至于蒙头睡觉,这就根本没有发生教学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注重教学过程,教给学习方法。

传统教学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走捷经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名词解释、历史评价、公式定理……只要求学生记下来,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想个性,其实质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高分低能现象就是这种教学现状导致的悲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由教会、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给学生“授之一渔”注重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智力,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将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既有结论,又有过程的学科认识结构,使学生的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三、研究促进的教师观。

树立怎样的教师观其实质是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研究就是要求我们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传统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分离,教师的任务就是教,研究只是专家的问题,这就导致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一定为教学所需,而在一线的教师缺乏理论指导,而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念难以解释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之中,以研究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反思和总结,从而形成规律性的东西,真正把教学与研究溶为一体,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促进,就是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促进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现代科技知识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教师要将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把传授知识再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和任务,“讲台”不能是“神坛”,而要变成师生讨论问题的平台,教师本身要变成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教育需要的变化,要求我们只有树立新观念才能走进新课程,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丰收的秋天
家乡的春天
美丽的状元洲公园
无敌书包
未来的梦
我爱环保
激烈的抢凳子比赛
未来的学校
海底之旅
清风洞
我的梦想
一张照片
我是“小才女”
妈妈的爱
蚕宝宝
预备党员转正
大学生新学期党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入党介绍人意见写法与范文
发展党员工作常用文书
2021年暑假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大学生
入党小知识:写入党志愿书的16个要求
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章相关考试题
入党介绍人意见范本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2011年2月研究生党课思想汇报
入党知道:自传相关小知识
党章知识学习问答
确定入党介绍人
确定发展对象
谈王铎的书法特色
浅谈现代中国修辞哲学方法论探讨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制度创新
浅谈社会主义民主的伦理意蕴
浅析指示性there
试谈国际法视野下的南海问题(1)论文
对于李可染的艺术创作研讨
对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
简论继续解放思想与深化改革开放
市场营销学不同定位概念区分标准与相互关系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品牌营销策略
浅谈加强社会控制与和谐社会构建
羌族传统艺术的革新设计
修辞巧妙,精彩纷呈
古代旅游观反映的文化流变综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送教课)
《母鸡》教学案例
《给予是快乐的》一文的教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思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和思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思考(推门课)
《母鸡》教学思考(推门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猫》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思考
《猫》思考(推门课)
《乌塔》教学设计(送教课)
《颐和园》教学思考(推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