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西方古建筑色彩浅析

中西方古建筑色彩浅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5

中西方古建筑色彩浅析

摘要: 文章大体叙述了中西方建筑在色彩上的区别,并做了适当的浅显的深层文化比较及文化所影响下的色彩运用。其中,西方的主要分析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色彩特点;中国的则分析了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朝的建筑色彩及其相关文化。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 西方古建筑 色彩 文化

西方古建筑的色彩

在古希腊的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彩。从现存遗留下来的大理石顶部残物色迹推测,那里有最早的红、黄、蓝、绿、紫、褐、黑和金等色彩,神庙檐口和山花及柱头上不但有精美的雕刻,也有艳丽的色彩。如陶立克式柱头上涂有蓝与红色。爱奥尼式建筑除蓝与红外,还用金色。科林新式则对金的使用较盛行。帕特农神庙(陶立克式)在纯白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还雕有金色银色花圈图样,色彩十分鲜艳。希腊色彩是他们宗教观的反映,使用色彩已具有象征意义。红色象征火,青象征大地,绿象征水,紫象征空气。通过色彩表现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多运用红土为底色,黑色为图案或相反使用。这种对比产生一种华贵感。

古罗马继承希腊文化并没有创新,罗马贵族爱好奢华,为了装饰宏大的公共建筑和华丽的宅邸、别墅等,各种装饰手段都予以运用。室内喜用华丽耀眼的色彩,红、黑、绿、黄、金等,墙上有壁画,色彩运用十分亮丽,还通过色彩在墙面上模仿大理石效果,并在上面以细致的手法绘制窗口及户外风景,常常以假乱真。艳丽奢华的装饰风格影响整个欧洲。当时的建筑经典《建筑十书》所介绍那时建筑色彩非常丰富,有黄土色、灰黄、胭脂、淡红、红褐、鲜红、朱红、灰绿、蓝绿、深蓝、白、红白、黑、金等色彩。

中国古建筑的色彩

随着阶级的产生,色彩逐步成为政治、宗教的服务工具。《周礼》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性币,各放其玉之色。”色彩已用于政治礼仪之中。西周时色彩的正色(五色)、非正色已作为“明贵贱、辨等级”之用。春秋时不仅宫殿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秦代继承战国时礼仪,更重视黑色。秦始皇统一后变服色与旗色为黑。 “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黑色为主色从此开始。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中央。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末。汉代除民间一般砖造泥木房的室内比较朴素外,宫殿楼台极为富丽堂皇。天花一般为青绿色调,栋梁为黄、红、金、蓝色调,柱、墙为红色或大红色。盛唐时,佛教影响巨大,竞相攀比华贵之风盛行。色彩比以前更豪华,不但用大红、绿青、黄褐及各层晕染的间色,金银玉器是必用材料。绿色、青色琉璃瓦流行,深青泛红的绀色琉璃瓦开始使用。从汉至唐代,建筑木结构外露部分一律用涂朱红,墙面用百粉,采取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是其特点。

宋代喜欢清淡高雅,重点表现品位,建筑彩作和室内装饰色调追求稳而单纯,是受宋代儒家和禅宗哲理思想影响。这时期,往往将构件进行雕饰,色彩是青绿彩画,朱金装修,白石台基,红墙黄瓦综合运用。 元明清三代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更迭时期,除吸收少数民族成就外,明代继承宋代清淡雅致传统,清代则走向华丽繁琐风格。元代室内色彩丰富,装修彩画红、黄、蓝、绿等色均有。明代色泽浓重明朗,用色于绚丽华贵中见清秀雅境。清代油漆彩画流行,民宅色彩多为材料本色,北方灰色调为主,南方多粉墙,青瓦,梁柱用深棕色,褐色油漆,与南方常绿自然环境协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拔牙齿
热水瓶为什么能保温?
快乐的星期天
橘子
狗的自述
谁的功劳大
初春的早晨
元旦联欢会
可爱的金丝鸟
鸳鸯湖
激烈的野战
假如我是科学家
童年
游武夷九曲溪
太阳系大战
试论从市场到法治市场——体育社会公平视角管窥
浅论从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谈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
浅谈中国体育社会学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试论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析加强场馆设施建设努力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
探析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关于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
浅谈基于问题式学习法理论的《应用光学》教学实践
试论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性分析及对策
浅析计算机教学在中职学校的开展
浅析中西体育社会学比较研究
浅谈“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
浅谈家庭体育:发展我国现代农村体育的着力点
关于高职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改革思路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
咬文嚼字──《师说》字词纠误
《师说》中“ 之”的用法
《师说》疑难词句例解
《师说》“四读”指要
轻重相形,正反互用──浅议《师说》的对比艺术
也谈《师说》的中心论点
从语境角度解读韩愈的《师说》
《师说》中心别议
试析《师说》的中心论点及整体结构关系──兼论整体阅读原则
读《师说》,学“合叙”
韩愈传说
触摸退之的脉动:读《师说》
对照鲜明,立论严密──谈《师说》的对比论证特色
唐宋古文运动
育人与教书──重读《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