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9·11”事件后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再认识

关于“9·11”事件后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再认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9

关于“9·11”事件后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再认识

"

【论文关键词】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不断深化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而非时代性质。新的国际局势下要深刻全面领会邓小平同志对这一时代主题科学涵义的两方面论述,并随国际形势的发展,使认识不断深化。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恐怖分子劫持两架飞机分别撞向位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座大楼,使这两座110层的高楼发生坍塌。随后,另一架飞机撞位于华盛顿的五角大楼。还有一架准备撞击白宫的飞机,由于机上人员的反抗,而坠毁在匹慈堡附近。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促使我们时和平与发展问题进行再思考。下面我主要从两方面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第一点看法.世界不是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只是时代主题.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历史重任。

其次,战争的形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军事战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与整个世界的和平休戚相关,国际恐怖活动成为和平与发展的大敌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发表文章,称“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是不同于常规军事战争的“灰色战争”,它没有战线、没有军队、没有作战规则,劫持美国的民用飞机作武器,目标对准作为美国经济、军事、政治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物,平民成为战争的对象,军队则处于战争的外围。而美国的高新科技、情报机构以及任何安全防御系统没能在制止这次袭击事件中发挥出任何作用。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不亚于传统军事战争..美国在作出军事打击行动之后,很快又遭受到了利用邮件采传播炭疽热病菌的恐怖行为,使美国乃至世界一片恐慌,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国际恐怖活动是当今世界国家、民族、阶级、宗教问各种尖锐复杂矛盾的反映,它通过特殊的暴力手段,追求特殊的恐怖气氛和震撼全球的效果,来达到某种目的,已成为威胁全球安全的全球问题。因此,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形式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了。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影响到全球的和平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印尼等国经济倒退,更为严重的是,引发了种族仇杀、国家分裂,带来政治社会的全面危机、这一切说明,全球的和平,不仅要防止常规军事战争爆发,还要防止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危机以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战争的发生。

总之,“9·11”事件再次告诫我们,世界远未处于和平与发展时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全面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时代主题的两方面涵义的同时,还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使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和丰富新的形势下。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任务更加艰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地霞无情,人间有爱
保护自然环境
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老师
校园的柳树
美丽的秋天
声音
中秋月圆
南郭先生逃跑以后
“动静分明”的我
新学年的决心
我心中的梦想
课余生活
秋之美
麻姑仙女回家记
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承诺书
小学生抗旱节约用水倡议书
节约用水倡议书范文3篇
服务承诺制
医院行风建设公开承诺
社区党员公开承诺书
学校青海地震捐款倡议书
车间安全承诺书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公平正义学习辅导材料
拒绝商业贿赂承诺书
教师节感恩活动倡议书
效能建设承诺书
干部廉政承诺书
市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
玉树地震捐款倡议书范文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会诊中高级车市场出路在何方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与文化脱节问题研究
由文化导入谈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改革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试述国内语言学研究中对索绪尔语言观的一些阐释
创造良好语言环境,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
试论“三个代表"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构式语法
关于新世纪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再研究
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奎因与德里达的翻译不确定性观点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浅谈江泽民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市场营销学项目教学法浅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词句教学
《小英雄雨来》的反复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五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综合资料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四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建议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片断赏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建议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八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