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整合 归纳 拓展 迁移

整合 归纳 拓展 迁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8

整合 归纳 拓展 迁移

摘 要: 如今的复习课堂,大都呈现出教师主讲、形式单调、学生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病。为了提高复习的实效,本文就小学语文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采用整合课文,总结方法,拓展阅读,迁移运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上复习课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 整合 归纳 拓展 迁移

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老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课呈现出“费时较多,收效较低”,“面面俱到,满堂灌”的现状,课堂时间大部分都被教师占用,为了解决“学生练”的问题,课后硬塞给学生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成为习题的“奴隶”。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加重学习负担,而且不能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然而,复习课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课要复习巩固旧知,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类、转化和辨别,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复习课的实效,切实做到“温故而知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我就复习课中的一种,即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谈谈心得。

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课本为依托,总结归纳写作的方法,对学生写作进行专项指导的复习课。这一类复习课通过系统整合,归纳规律,拓展阅读,达到迁移提高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一、整合课文,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语文课以课文和单元作为结构单位,通常是一篇课文教学结束马上又转入下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呈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不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的体系。语文复习则应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从而确定复习的目标,把握复习的重难点,找准复习的训练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从同类课文中找规律,最终提高复习的实效。

传统的复习有的按照题型整合,有的按照单元整合,然而,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更多的是按照文体、写作方法整合。以苏教版第五册语文课文为例,按照文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诗文类(包括古诗、现代诗、文包诗)具体有:《古诗两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写景类:《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东方之珠》;

(三)叙事写人类:《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军神》、《掌声》、《孙中山破陋习》、《金子》;

(四)童话寓言类:《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

(五)状物类:《石榴》;

(六)其它:《学会查“无字词典”》、《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

二、归纳方法,提升原有的教学层次

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往往是满足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有些教师还常常就文论文、就知识论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有时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复习课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完成这种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例如:在平时的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传授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并对语言进行了训练,但是因为没有升华到理性的高度,所以学生在实际的写作时还只是一头雾水。在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中,教师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知识的载体,而且要通过各类的课文整合、比较,帮助学生总结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总结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阅读、理解、写作的实践,从而使过去的那种阅读理解的水平和写作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以写景文体为例。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善于找出描写景物的顺序,是从上到下还是由远及近,是移步换景还是方位顺序。接着找出描写的景物的特征,景物不同,则特征也不同。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否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不是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等。

如:国标苏教版第五册语文课文写景类的四篇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东方之珠》,虽然都是写景类课文,但写作的顺序、方法却不尽相同。在复习课中,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再明确写作的顺序。这几篇课文,有的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来写,有的按照时间顺序来描绘,有的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摹,有的则采用移步换景、方位的顺序带领读者领略它的美。总结归纳出写作的顺序之后,我进一步提问:“《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是写景的课文,能不能也按照时间顺序写呢?”孩子纷纷表示不行,因为课文的题目是“北大荒的秋天”,本身就具有时间的限制,所以不可写四季的变化;就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而言,北大荒的秋天并无特殊的变化,因此不能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由此,学生初步地了解写景类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顺序进行描写。

三、拓展阅读,凝聚课内外的教学合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这里的拓展阅读,不是广义的,而是针对复习的一组文章,提供相同文体或相同的写作方法的文章,用以加深对某一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的理解。这样的拓展,注重语言学科诸要素的联系,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对于那种拘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语文复习课中的拓展阅读对学生思维的深度、灵活程度的训练,有利无害。

如:在复习《石榴》这篇状物课文时,我先带领学生回顾《石榴》这一课的内容,进而明确写作的顺序:时间顺序。接着我让学生快速浏览本册语文书,找一找还有哪些课文也采用了时间顺序,并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学生迅速找到答案:《三袋麦子》、《西湖》。接着我让学生将找到的表示时间的词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思考: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发现:《石榴》一课是按照季节的变化来写的;《三袋麦子》写的是两年间发生的事;《西湖》描写的是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的景象。它们虽然都采用了时间顺序,但描写的时间有长有短。然后,我又补充了两篇《日出》、《花瓣飘香》,让学生自读,思考它们所采用的时间顺序有什么不同。学生立即找到答案:这篇《日出》写的是一天中的一段时间发生的景象,《花瓣飘香》则记录了几天中发生的事情。由此,学生对时间顺序的种类和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又引发他们思考:什么样的文章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这四篇文章都是什么文体?学生得出结论:任何一种文体,只要描写的是一段时间某种事物或事情发生的变化时,就可采用时间顺序。按照时间顺序既可以描写较长时间段的变化,又可以描写较短时间的变化,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

又如:《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成功塑造了孙中山的妈妈这一形象。这生动的描写都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那么怎样做到观察细致呢?于是,我又补充了两篇文章:鲁迅的《雪》和佚名的《春天的雨》。在反复的诵读中,从生动的文字中,学生体会到两位作者抓住细节,展开联想的方法,从而加深对这一写作方法的理解,为最后的迁移运用打下了基础。

四、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育家窦桂梅说:“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教育家叶圣陶说:“一定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复习,将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写作上的启迪和教益,通过实践得以运用、巩固、内化,从而变成学生自身的能力。

迁移,是以对过去教学内容和训练能力的复习为基础,向新的复习内容的迁移,向其他方向的扩展。这种复习方法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复习课实践显示,使用迁移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的“迁移”指运用总结出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如在国标苏教版第五册中有一组写人的文章。这组文章,分别侧重于不同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即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及在具体事件中表现人物的性格。将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灵活运用,就能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在总结了写作方法后,我让学生找准身边的一位同学,先仔细观察,再学着运用这样的方法,将这个人跃然纸上。学生在上完这堂复习课后,均能基本运用所学方法,刻画出同学的特点和性格。最后,我与学生玩了个“猜猜我写的是谁”的游戏,即朗读学生习作,却先不告知写的是谁。我每读完一篇,学生均能猜出描写的是谁。这样,学生学到的写作方法就得到运用与内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并在游戏中提高上复习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这册书中还有一组文章运用了段首概括的方法描写景物的特点。在总结出写作方法后,我给孩子开了一个头:快过年了,街上到处喜气洋洋。让学生学着分述。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加上对这种方法的理解,均写得较为出色。此外,我还让学生学着《石榴》这一课,按照季节的顺序,描写一处景物,学生们均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我们应高度重视复习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知识积淀为素养的重要环节,主动摈弃教师为主讲,学生为陪练的复习模式,采用互动生成的有效模式,让复习课呈现出新授课一样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复习课上也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元宵节
有趣的蚂蚁
书包里的悄悄话
乌龟大叔进城
石榴园
未来的鞋
欢乐元宵
秋天的快乐
游东部华侨城
去年春节最高兴的事
我的妈妈
春游
未来的船
争吵
有趣的游戏
中学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之教学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计划
中学科研工作计划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教研组长工作计划
发明与设计教学工作计划
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生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上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乡镇2009年三下乡工作总结
妈祖文化与海峡两岸民间信仰
中国的“毛泽东热”研究
创造性的转化与融合
对目前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思考
浅谈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影响
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正变”的可比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
浅析端午节的商业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
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
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内容解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说课稿
《打电话》说课稿
《唯一的听众》说课稿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唯一的听众》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说课材料
《只有一个地球》评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
《找春天》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说课稿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
《三个儿子》
《动手做做看》
《少年闰土》说课材料
《杨氏之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