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语文教学过程中“突破口”研究

语文教学过程中“突破口”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9

语文教学过程中“突破口”研究

摘 要: 研究好教材即要将文章的思路梳理得清清楚楚,呈现给学生的是明明白白的东西,文章的重难点了然于胸,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心中有数。唯有对教材心中有数,方能找到文章的突破口,通过这“一发”而牵动“全身”。在语文教学中,在“读薄”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关键句和矛盾点等方面寻找文章的突破口。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读薄”教材 “突破口”

语文课堂常会遭遇一些尴尬:老师设法与学生互动,学生常是启而不发;老师不启不发、满堂讲解时,学生是兴味索然;学生启而有发、跃跃欲说时,却漫无边际、天马行空,最终仍是不得要领。这样的尴尬正是语文课堂低效的表现。

这让人不禁想到庖丁解牛的故事,他能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是因为他能击中肯綮,找到关键点,如果语文教学也能找到这样的突破口,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桃花源记》里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语文老师若能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找到一个小口,说不定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庄就近在眼前了。只是如何才能找到这个突破口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便是要像庖丁一样研究好自己的“牛”。对于每个语文老师而言,教材便是庖丁手下之牛,我们自然应熟悉它身上的纷繁复杂的肌理,达到庖丁目无全牛的境地。余映潮老师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读厚是自己研究的过程,但仅仅停留在读厚这个阶段是不行的,读薄才是读厚的目的,它是读厚以后的升华和简洁。他又说:“在教学艺术上我们要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

看来,研究好教材即要将文章的思路梳理得清清楚楚,呈现给学生的是明明白白的东西,文章的重难点了然于胸,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心中有数。唯有对教材心中有数,方能找到文章的突破口,通过这一发而牵动全身。在“读薄”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文章的“突破口”。

1.从文章的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信息。标题有时暗含了很多关键信息,如果抓住这个突破口,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文章的学习。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我们便可从标题切入,先在黑板上写出中心语“桥”,再补成“拱桥”,再添上一个“石”字,最后加上限定的词语“中国”,文章的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最终呈现,借此引导学生明白修饰语在不停增多、外延在不停缩小,将说明对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又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我们亦可从标题入手。“出师表”,顾名思义,即诸葛亮将出师北伐时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突破口便在“表”字的含义上。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教学即可抓住“忠诚”和“希望”两个词,诸葛亮为什么会对刘备及刘禅如此忠诚呢?诸葛亮又对刘禅提出了怎样的希望呢?这两个问题既涵盖了全文的内容,避免了琐碎的讲解,又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看来,有时,文章的标题便是“这一发”,它能够牵动“全身”,让学生随着这个小口实现思维上的豁然开朗。

2.从文章的关键句子入手

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更是一双眼睛,透过眼睛,我们能更清楚地透视文章的内容。这些句子或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或是隐藏了作者的感情,或是能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善于寻找文章突破口的语文教师定会抓住这些句子不肯放下的。如在教学《老王》这一课时,我们便可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为文章的突破口。不幸者有着怎样的不幸呢?“我”又为何对他感到愧怍呢?老王及“我”和老王的故事便能通过抓这个关键句而一一理解。又如在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时,我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这句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而全文内容正包含了“没有幽默”“荒寒的大自然”这样让人觉得凄苦的内容,也包含像父子间的亲情、同学间的友情,以及学堂里上课时人狗默契和谐的温情场面这样的“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课堂上抓住了这一句话,讲解课文时便会轻松很多,学生也会有明确的思考的方向。

3.从对文章的朗读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朗读涵泳,在朗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教师应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龙莲明在《重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一文中指出:“朗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熟读精思’更是传统教学经验中的精华。学生通过朗读,见于目,发于心,出于口,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去再现作者文中的情境,体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引起内心的感情波澜。因而,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终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收到最好的课堂效果。”余映潮老师在上《行路难》这一课时,便是将朗读进行到底,孙竹青在点评时说道:“这课以‘感受诗中的美句’和‘理解诗中的难句’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吟读、联读、译读、背读、吟诵等多种形式朗读,又辅以教师独具创意的两个微型讲座,自然巧妙地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来回穿梭,反复地品读美句和难句。整个课堂教学思路简约而不失精致,简化而不失精彩,显得极具组合之美、层次之美、层进之美。”这样的美感不正是通过这情韵悠长的朗读来实现的吗?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一句话:“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每读一遍,学生便会有不同的感受。再重读“亲”字时,学生更能体会到文中“我”的情感态度,似乎下面还能补充出很多空白的内容,而这样的补白不正是以诵读为突破口进行的创造性的有益解读吗?

4.从文章中的矛盾点入手

文章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往往最能激起学生的疑问,如果我们寻找到这样的矛盾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我利用“弱国无外交”这句俗语及唐雎这个弱国里出色的外交使者的矛盾点,反问学生“弱国是不是真的无外交呢?”学生很快明白唐雎所处的境地,以及他肩负的巨大使命,这样就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又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表达了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与敬意,但是文中为何出现大量的充满贬义的文字呢,为何又提到了他对阿长的“憎恶”与“讨厌”呢?通过这样看似矛盾的问题让学生从中找出合情合理之处,不仅学会思辨,而且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手法,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高明得多。

庖丁之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正是技艺纯熟的表现。语文老师若能找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也一定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突破口的寻找没有定法可言,最重要的便是练就庖丁一样的技艺,在千思万虑后读出教材的“薄”来。

中国中国WWW.LWLM.COM整理

参考文献: [2]余映潮.《行路难》教学实录及评点[J].中学语文,2010,

(1).

[3]龙莲明.重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

(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可爱的小白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亲子共读读书笔记
擦干泪,我对自己说
爷爷,我想对您说
森林的期末考试
乌鸦喝水后后传
为爷爷敲背
读《天鹅的悲伤》有感
秋雨
观《妈妈,再爱我一次》有感
公园的早晨
月宫奥运会
闲不着的奶奶
黄果树之旅
入社会实践部申请书
党旗领航工程工作方案
小学学校安全应急预案
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方案
转岗申请书
学校紧急事件处置预案
英语俱乐部副会长申请书
元旦、春节期间送温暖活动实施方案报告
市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允许深造申请书
2012年医院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应急预案
2010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
加强党建工作进社区的工作方案
退学生会申请书
理顺立法与行政关系推进人大制度创新
励志电影中的文化体现
插画与电影的跨界思考
电影名的翻译策略
对影视作品中价值观问题的思索
电佣《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大众影视文化的伦理审视
分析李准电影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
分析好莱坞对当代影视的作用
从组织战略角度思考“服务型工会’’
女性导演为中国影视带来的艺术视角拓新
略论九成宫与隋唐政治的关系
儿童影视作品译介的规范运作
英文电影听说教学问题与发展趋势
论影视传记片的叙事伦理
《电脑住宅》教学设计1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片段及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1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2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5
《电脑住宅》难句解析等
《桂花雨》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2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后感
《电脑住宅》词语
《桂花雨》
《呼风唤雨的世纪》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呼风唤雨的世纪》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桂花雨》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