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喀斯特城市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

对喀斯特城市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2

对喀斯特城市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

对喀斯特城市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 对喀斯特城市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对喀斯特城市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趋同成为普遍现象,人们开始反思地域建筑的意义,地区建筑学被认为是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喀斯特地区传统建筑是以石或木石结合的建筑,充分结合了地形特点,创建出在喀斯特地区的独特建筑,在选材和建筑风格上都具有独特性。喀斯特城市主要孕育于喀斯特溶原中,比如贵州的贵阳、安顺、湄潭、平坝、绥阳等地。各

城市所处的地形都不尽相同:或居山间盆地、或沿河谷扩展、或地处河滩地等[1]。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喀斯特地区的城市建筑业经历了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这一过程反映了建筑理念的变化,现象背后是基于人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抉择。本文试以贵阳青岩古镇为例,来解读喀斯特地区城市建筑的价值取向问题。 1 喀斯特传统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

1.1 基于安全性需求的喀斯特城市军事建筑 1.2 基于生活性需求的城市古民居建筑

青岩古镇所处地区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薄层灰岩出露,石材丰富,大量的薄片状石材成为天然的建材用料。这种建材具有耐风化,对风吹雨淋有较强抵抗作用的特点。人们可就地取材,修建石板房;也可以将石头与木料结合使用,从而形成多种房屋建筑格局。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喀斯特建筑逐渐发展成多种建筑形制,如穿斗式和抬梁式,以及各类柱础、围壁、石阶、院坝等。为了防护雨水对房屋的侵蚀,双重檐成为青岩民居的主要形式。青岩雨量充沛,气候潮湿,高柱础被普遍使用,柱础可以高达一两米,有多种单体造型和组合造型[4]。

1.3 基于精神需求的宗教建筑

青岩宗教可以称为“万神齐聚”,信奉的神有玉皇大帝、弥勒佛、观音菩萨、耶稣、基督、孙殡、祖师、二郎神、火德真君、水神、井神、树神、土地神、孙思邀、黑神等。各行业还供奉有自己的神,如药行供奉孙思遂,鸭行供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布行供奉轩辕帝,兵圣孙腆则由皮匠供奉。青岩宗教的繁荣催生了众多的宗教建筑,有“九寺八庙”之称[4]。

青岩四教并存、和谐相处的格局是交通区位、行政管辖、经济基础以及宗教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形成的[5-6]。又以屯军和大量移民商贾众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需求为宗教建筑产生的前提。宗教需求和宗教建筑发展相辅相成,在青岩形成了明清时期繁盛的景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建国后的“破四旧”运动,部分宗教建筑被毁。改革开放后,民间宗教信仰开始复苏,尤其是“古镇”地位的确立,宗教建筑得以逐步修缮。

除了宗教建筑外,青岩的楼阁、书院、牌坊等建筑都是维护礼制、文治教化等的产物,古人在构建青岩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塑造了青岩的精神文化空间。这反映了人们对建筑场所寄予的思想、信仰和情感依然强烈,喀斯特城市的传统建筑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性需求。

1.4 喀斯特城市传统建筑装饰的人文性

喀斯特传统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安全需求,同时又兼具了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在建筑的细节刻画上,比 如柱? ⑴品

榴形的立柱抱鼓,既取“福”、“禄”的谐音,又有“多子”的涵义”;桃子、牛角、虎头都被认为可以避邪,寿桃寓意长寿。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葵花等木雕,也寓意“多子多福”;如意、牡丹、祥云、龙凤、象、羊等图案,象与羊均与“祥”音近,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喀斯特建筑在室内外融雕刻、书法、绘画等各门艺术于一体,人们的人文性需求在建筑装饰上得以充分表达[7-9]。

2 喀斯特城市现代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分析

2.1喀斯特城市现代建筑的工具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水泥钢筋为原料的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喀斯特城市中涌现。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的普适性技术解决了城市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技术难题。喀斯特城市高层建筑要考虑裂隙、溶沟、溶洞的走向、深度、宽度和盆地淤积层等情况处理高层建筑的地基问题[10],这也是城市建筑考虑的首要问题,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安全性需求。同时,由于贵州喀斯特城市平地少,制约着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再加上城市规划的滞后性,单一地块的使用较为普遍,城市建筑尤其是商业建筑的经济效益往往被放在首位,而朝向、通风乃至防潮等等基本的生理性需求考虑则位于其次,只略从技术上来改进,在同一建筑内部和建筑群体之间难以获得最佳效果。另外,亚热带地区喀斯特丘峰和中、低山地貌,山坡陡峭,山体坡高在几十至几百米范围内,伴随城市化发展,建筑开始向山体斜坡上蔓延,但这类建筑还缺乏独特的设计以适应地形的变化特点,尤其是1990年代之前的建筑对传统缺乏很好的借鉴。

2.2 喀斯特城市现代建筑的人文性分析

总体上看,喀斯特城市建筑目前主要基于工具性的需求,对使用者的人文性需求考虑不够。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除了水、电、路等基础功能外,医疗、文化、教育等城市功能正在多元化。除了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外,广场、博物馆、图书馆等人文性需求的建筑在青岩等小城镇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在贵州喀斯特较大城市如贵阳等地,又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文化建筑设施往往体现其民族性。虽反映了一方面的地域性内容,但对自然性的地域性关注不够。城市建筑在整体风貌、建筑风格以及局部和细节上对人文性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2.3喀斯特城市现代建筑的地域性的形式回归

值得庆幸的是,部分设计师开始追求城市建筑的人文性回归,诸如道路的铺砌和建筑的装饰都在体现地域性特色。在步行街、城市公园用各种手法铺砌的石板路、宾馆用个性化的风格装饰,如贵阳小河的“全家福”酒店利用石板房装饰的大厅,都从形式上反映了喀斯特城市现代建筑对地域性的回归,以满足人们对乡土、对历史的怀旧之情。

3结论与讨论 因此,喀斯特地区的城市建筑需要考虑具有广义的地域性问题,其本质是兼顾人们对建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需求,即如何利用传统的建筑设计技术,体现因地制宜的建筑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在基于青岩的案例上,我们认为,只有满足当代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需求的建筑才是最具价值的地域性城市建筑。因此,这需要建筑设计师们既要研究喀斯特地区城市的地理情况,还要研究这一区域人们的人文性需求。

参 考 文 献 [2] 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岩镇志[M]. 贵阳: 贵阳人民出版社.2004

[3] 高潮. 青岩古镇军事攻防体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2

(6): 76-79

[4] 金湛林.贵州青岩古镇及其建筑探析[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

[5] 陈晓毅. 从花溪档案馆所藏之民国档案看抗战时期青岩佛教的六个特点[J]. 贵州文史丛刊. 2006

(1): 74-81

[6] 林芊. 多教对话: 清末民国黔中古镇青岩四教并立的社会学解读——从基督宗教的视角[J]. 贵州文史丛刊. 2008 对喀斯特城市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 对喀斯特城市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对喀斯特城市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 [7] 罗德启.青岩古镇的保护与实践[J].建筑学报. 2006,

(6): 28-33

[8] 张倩,陆明浩. 青岩古镇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分析与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科版). 2008, 37

(4): 128-132

[[9]吴正光. 植入夜郎国的明珠——青岩石建筑文化小记[J]. 小城镇建设2002

(10): 68-71 [12] 曾坚. 多元拓展与互融共生——“广义地域建筑”的创新手法探析[J]. 建筑学报. 2003

(6): 10-13 [14] 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 建筑学报. 2002

(5): 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感谢妈妈
我家的小狗—黄黄
快乐无处不在
庭审大会
水果选美大赛
快乐无处不在
不快乐的“六一”
汤圆
一场假钞的风波
玩《跑跑卡丁车》游戏的风波
冷落朋友的风波
端午节包粽子
看烟火
放学路上的快乐
七侠五义之再战江湖
县委书记XX年度工作总结
领导干部个人工作思想小结
副县长XX年上半年个人工作总结
教育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小结与反思
党支部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总结
教师个人工作德、能、勤、绩总结
老党员的党性分析材料
XX年个人工作总结(教师)
检察长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政府办公室科长党性分析材料
副科干部年度德、能、勤、绩工作总结
宣传部副部长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工作总结
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工作总结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总结
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论大平正芳的“椭圆哲学”
处于世界市场中的中国动画
经济学卷序言
学贯中西:李安的导演世界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发展民间金融推动金融改革
私立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质疑
网络的出路在于人性化
关于向软件业投资的方向的一些看法
关于死刑存废的犯罪学思考
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
一部婚外恋题材电影 《一声叹息》的结构主义分析
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
用情感穿针引线──评析芮春燕教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实录
关于一个标点符号的讨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那桥,那人,那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教学实录
以读激情,以情感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成也“萧何”,败亦“萧何”──《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实录
有感于特级教师王雷英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