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兴云泽物:清代淮河上中游地区龙王庙考察

兴云泽物:清代淮河上中游地区龙王庙考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兴云泽物:清代淮河上中游地区龙王庙考察

摘要:清代淮河上中游地区龙王庙的建置分布虽与山川地理特征有关,但其直接动因在于区域内水旱灾害的频发。为了减轻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官民祈祷于能够驱旱止雨的龙王;为了表达对龙王的虔诚,作为祭祀、祈雨、祈晴的重要场所,龙王庙在区域内得到大量的建置和不断地修缮保护。龙王庙不仅寄托了区域内官民的龙王信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清代;淮河上中游;龙王庙

龙王信仰起源很早,高诱注《淮南子》“土龙致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像龙,云从龙,故致雨也。”说明商汤时期已经用土龙求雨。唐“开元二年闰二月,诏令祀龙池”,后“有司筮日,池傍设坛,官致斋,设笾豆如祭雨师之仪,以龙致雨也。”可知唐代已在龙池旁边置坛进行祭祀,“以龙致雨”。宋代“京城东春明坊五龙祠,太祖建隆二年自元武门徙于此。国朝缘唐祭五龙之制,春、秋常行其祀。”可见北宋初年已经有了龙神庙,且沿袭着唐代祭祀五龙的习俗。唐宋以降,殆至明清,龙王庙的建置十分普遍。清代淮河上中游地区因水旱灾害频度高。龙王庙的建置更加兴盛。笔者根据地方志对淮河上中游府州县修建的龙王庙进行了统计。

根据统计,首先,清代淮河上中游地区各府州县基本上都建有一座龙王庙。部分州县有两座或者两座以上,盱眙县和毫州有六座。当然,也有少数州县的龙王庙缺失,这并不是说这些州县没有龙王庙。这可能与本人掌握的资料有关,也可能与地方志的作者有关,其在撰写过程中,由于某种缘由未能记载下来。如霍山县龙王庙在光绪《霍山县志》中就没有记载,但据徐志明《全国最小的龙王庙――霍山县茶俗琐谈》载:霍山县的开运寺旁有一座堪称全国最小的龙王庙。此庙嵌在居民房屋的山墙内。上有砖雕“龙王庙”三字,字有碗口大。字为正楷阳文,中间王字有断裂拼痕。杞县和仪封县的龙王庙也是如此,两县均有龙王庙,《杞县志》和《仪封县志》均载有祈雨在龙王神庙,“注水盈缸,内插柳枝”,可以说,清代该区域内龙王庙建置已经十分普遍。

区域内建置有两座及两座以上龙王庙的府州县有:凤台县、亳州、盱眙县、登封县、叶县、祥符县、尉氏县、鄢陵县、中牟县、密县、郑州、郾城县、长葛县、淮宁县、商水县、项城县、睢州、正阳县、西平县、光山县、固始县。如果考察这些州县的具体分布,可以看出郑州、中牟、祥符、尉氏、密县、登封和睢州皆濒临黄河南岸,西平、正阳紧邻着洪河及其支流,叶县、郾城、长葛、尉氏、鄢陵、淮宁、商水和项城紧邻着沙颍河及其支流,毫州位于涡河岸边,凤台和盱眙位于淮河干流岸边,光山和固始分别紧邻着潢河和史河。同时,叶县为西部山丘区,光山和固始为淮南山丘区。这些州县所在的地理位置或濒临黄河南岸,或濒临淮河干流及其支流,或位于西部和南部山丘区。

其次,就龙王庙建置的具体位置而言,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建置在府州县治所附近,如凤阳县、宿州、六安州、颍州府、阜阳县等等。二是建置在远离治所的乡村山野之地,特别是河岸、井旁、泉边、深潭等处。如正阳县在大林店、鲁家店、阮家店皆有龙王庙;西平县在右仙侣保、右留册保有龙王庙,在右永丰保有薛龙王庙,右王寨保有黑龙王庙等等。建置在河岸边的,如怀远县的龙神庙建在涡河南岸。因为“怀远有涡河,龙潭自宋已显,宜为秩祀,今时俗相沿。”光山县的龙神庙“在城东南五里,濒官渡河。”建置在泉边的,如定远县龙王庙“在县东北十五里泉坞山北,庙前有泉,祷雨辄应。”建置在井旁的,如睢州黑龙潭“在城北二十里,向为祷雨坛,康熙初建庙其旁,庙中有井。”毫州的井龙王庙则因井而立庙,州同杜芾“见北关外有井焉,泉源清净,予以供朝夕者不啻万家”,感慨“立龙王庙于上,以祈福佑,由来旧矣。”建置在潭边的,如凤台县的白龙王庙“在县东北白龙潭上”,顺济龙王庙“在黑龙潭山资寿寺旁”:尉氏县黑龙王庙“在县西七里,前有潭,旱时祷雨辄应。” 龙王庙建置在治所附近,主要便于官府每年春秋例行的祭祀和灾害降临时祈祷龙王的仪式。这些活动皆由官方组织,且仪式隆重,如六安州龙王庙“每年春秋二仲月用,辰日致祭,至期主祭官补服诣庙迎神,行二跪六叩头礼,上香奠帛行初献礼,诣神前跪,奠帛行初献爵,读祝再二献爵,撤馔送神,再行二跪六叩头礼,视瘗焚祝帛毕。”五河县“遇旱,同城文武官步行致祷”龙神。且有些地方的祈雨仪式还必须在城内进行,如鄢陵县的黑龙王庙在城东南五十里许南坞村东,但是“每旱,移神像于城内,祷雨辄应。”龙王庙建置于河岸、井旁、泉边和深潭等处,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河、井、泉、潭等都被认为是龙王真身藏匿之所。“川渊者,龙鱼之居也”;“江海淮渎与夫岩薮潭峪之间,莫不有神以主之,故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可以从官绅们所写的一些碑记中得以证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叶县“春三月不雨,地亩龟坼”,知县柏之模率领众属祈雨于境内山中的白龙王庙得甘霖,其《白龙王庙记》说:“三月二十五日,余率僚属及邑之士庶,步祷于潭,深山之中,一泓澄澈,寒气凛冽,逼人毛发,洵为神物幽宫,凭依于此,仿佛可见者也。余为民请命,拜祷如礼。……方余拜祷时,从者皆见小青蛇出于潭际,昂首四顾,游泳而没,得无神格微诚,故示隐显,以昭灵奇也欤?”可见柏之模认为深潭是“神物幽宫”,把出没于潭中的小青蛇看作是龙王的化身。

同时,龙王庙的称谓也与区域内的习俗有关。区域内的张龙王庙,是为纪念颍上人张路斯而建。关于张路斯的事迹,苏轼的《昭灵侯庙碑记》载:“昭灵侯南阳张公讳路斯,隋之初,家于颍上县百社村。年十六,中明经第。唐景龙中,为宣城令,以才能称。夫人石氏生九子。自宣城罢归,尝钓于焦氏台之阴。一日,顾见钓处有宫室楼殿,遂入居之。自是夜出旦归,归辄体寒而湿。夫人惊问之。曰:‘我,龙也;蓼人郑祥远者,亦龙也。与我争此居,明日当战,使九子助我。领有绛绡者我也,青绡者郑也。’明日,九子以弓矢射青绡者,中之,怒而去,公亦逐之,所遇为溪谷,以达于淮。而青绡者,投于合肥之西山以死,为龙穴山。九子皆化为龙,而石氏葬关洲。公之兄为马步使者,子孙散居颍上,其墓皆存焉”。

苏轼不仅详细记载了张龙王的事迹,而且记载了张龙王在区域内的灵验及其庙宇情况:景龙以后,张龙王被“颍人世祠之于焦氏台”,“乾宁中,刺史王敬荛始大其庙”。入宋以后,“乾德中,蔡州大旱,其刺史司超闻公之灵,筑祠于蔡”,既而“自淮南至于陈、蔡、许、汝,皆奔走奉祠”;“景德中,谏议大夫张秉,奉诏益新颍上祠宇”;“熙宁中,司封郎中张徽奏乞爵号,诏封公昭灵侯”。元佑六年(1091年)秋,颍州大旱,郡守苏轼“迎致其骨于西湖之行祠,与吏民祷焉,其应如响。乃益治其庙,作碑而铭之”。碑文赞曰:“淮颍之间,笃生张公。跨历隋唐,显于有宋。上帝宠之,先帝封之。昭于一方,万灵宗之。哀我颍民,处瘠而穷。地倾东南,潦水所钟。忽焉归壑,千里一空。公居其间,拯溺吊凶。”

正因为张龙王的灵验,所以自唐代景龙年间直至明清,颍州府及其所属的颍上、阜阳、霍邱等地一直沿袭着张龙王信仰。颍州府和霍邱县建有张龙公祠,阜阳县建有张龙王祠。颍上县建有张龙王庙。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事实看出官府对龙王庙的重视。咸丰年间区域内的很多龙王庙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的战火,兵燹后,区域内民不聊生,但是各地于同治、光绪年间都先后重建了龙王庙。如前文所述的毫州井龙王庙重建于光绪八年。蒙城县龙王庙“兵燹后,知县朱名璨新盖草房一间,门楼一座,每岁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凤阳府龙王庙“咸丰间毁,同治间皖北道任兰生每设位于龙兴寺,率属祈雨,旱甚则迓铁牌,祝于府城隍庙,得雨复送归庙西井中,因建小庙覆之。光绪十五年,皖北道王廉即于寺左构庙三楹,率属祈雨。”即使暂时无力重建庙宇,也不影响祭祀龙王,如五河县在兵燹后,县治移建,龙神庙“无力量建,春秋祭祀均假他庙,设神主,致祭。”

其次,因为驱旱止雨“惟龙惟最”,以致区域内的官民把龙王庙的建置与修缮视为自觉行为。区域内水旱灾害无常,逐渐形成了许多地方不勤力劳作的民风,如凤台县“此邦之人颇怠于耕作,仰天泽以为丰歉,雨稍愆,则焦然嗟愁。”而“农功所重者莫过于雨”,所以官民十分倚重于龙王。与其它诸神相比,龙王在驱旱止雨时更灵验。如六安知州王所善认为:“乞救于灵,则惟龙惟最,吾闻龙之为德,飞而在天,则云从之肤寸之合,不崇朝而雨天下。”睢宁县知县刘仟认为龙王“功德之在民者重且大。”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叶县“春三月不雨,地亩龟坼,二麦将萎,且焊燥之土,秋禾不可播种。四野皇皇,得泽若渴”,县令柏之模“步祷于神,弗应”,于是“谋诸父老”,皆曰“邑之东南山有灵湫焉,相传为白龙潭,胯蟹感应,实风雨是司,惟距邑最远,山径险仄,是以司土者罕至其地”,三月二十五日,柏之模“率僚属及邑之士庶,步祷于潭”,二十六日,柏之模刚回到县治,“忽赤日光,水云四起,一雨三日。”柏之模在“步祷于神,弗应”的情况下,祈雨于白龙王庙而得雨。

从龙王庙的修缮保护的行为主体来看,龙王庙的修缮保护既有官修,也有民修,但官修时经常是官员捐廉首倡,绅民乐从,如凤台县白龙王庙,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月重建时,“总镇阎捐银十两,绅士孔家言、张志岳、何鳞书、魏嘉言、李坦共捐钱一百五十千文。”寿州龙王庙,同治十三年(1874年)“侯补道任兰生拨款四百余千,绅民共捐钱三百余千重修。”同治年间,睢宁县知县刘仟重修龙王庙时。“令董事张明本劝谕各集镇商富集赀修理,并捐廉以为之倡,商富皆欣然乐从。”而有些龙王庙的修缮重建则完全依靠民间力量。鄢陵县龙王庙原在“县城北三里许,三灵侯冢边”,后因“三灵冢龙王庙久废,每当噗旱,祈祷无所”,嘉庆十四年(1809年)“邑人常霞与苏泰就城内东街路北,旧文昌宫废址醵金建之,正屋、拜殿各三楹,垣墉门楼毕具,落成。”汝州龙王庙“在水峪里高家庄,旧只一楹,道光己亥,里绅高灼施其地六亩,高如华倡捐重建,殿宇巍然,垣墙巩固。”可能因为在高家庄,所以高姓里绅捐地、捐资重建。

再次,与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恶劣造成的水旱灾害频发有很大关系。清代区域内因黄河长期南泛造成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如睢宁县“广袤百有余里,厥土埴坟,黄河环绕,西北高而东南下,当夏秋之间风干日烈,虽有沟洫,不足以滋灌溉;或霖潦不止,则堤堰四匝,湖荡泛滥,宣泄较难。”夏邑县“形在陂泽中,表里积水,如镜湖,每霪雨横潦,四郭泛涨可灌,惟恃一埂土为保障。前此守是土者,或开渠以泄之,或增堤以防之要之。雨集有时,则沟浍易涸。”这种自然条件极易造成水旱灾害,为了减轻频发的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地方官员祈雨、祈晴于龙王,而每次应验后,作为地方州县官员的还愿,常常是重建或修缮龙王庙。有些龙王庙的重建或修缮就直接与祈祷应验有关系。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寿州“天大淫雨半月,洪水泛涨”,寿春镇副将毛贵带领兵民抗洪,“六月初四日登南城,见桥南有龙王庙基,久颓废”,毛贵“诚心愿许,果能保护水退无恙,重修庙宇,装塑神像”,结果“不数日水退,合郡生灵得以保全”,于是毛贵“亲诣庙基,破土兴工,捐俸置买竹木砖瓦灰石颜料,雇工匠等役,重新建盖塑像画墙”,重建了寿州龙王庙。乾隆五十九年,密县“秋夏之交,弥月不雨,民情皇皇”,知县陆世蜾“斋戒越宿,将率缙绅父老,往祷于神。未及,载途而大雨倾盆,优渥霈足”,但因“雨力猛骤,神之正殿因而倾圮”,官民皆认为“神以泽沛生民,不暇自庇其室庐,是宜亟为修治,以答神贶”。于是陆世蜾“首割清俸,为士民倡,众皆称力解囊”,且“登封、禹州居民之附近祠庙者,亦踊跃乐输”,重修了白龙王庙。 其四,与区域内夏秋季节多龙卷风有关。区域内夏秋季节暴雨发生时常伴有龙卷风,龙卷风形成时。云形呈漏斗状下垂,直达地面,如经过水面时,常吸水上升如柱。龙卷风酷似龙形,这给官民一种直观印象――龙王能够降雨。区域内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官民见过龙王的记载。如新蔡县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二十九日,“五更大雷雨,县东涧头禹家庙刘某荒地中,龙出数条,身大如桶,更大者长九步,穴中有卧形,头角鳞甲甚明,又邹家庄、节家庄各起龙数条。”《盱眙县志》引康熙年间的刻本《居易录》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七月六日“夜三更后,淮安、洪泽湖大风雨,雷电发屋拔树。时督高堰堤工大臣,如吏侍王颛蘑、拔户侍田景、齐雯、王公垂绅诸公,及分修督抚诸公皆在,避匿岸下土穴中,质明望见空中十二龙斗,色皆青,鳞鬣毕见,至七夕入夜始罢。”萧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六月二十五日“二龙见于云中,一龙堕地,由李腰庄至赵家塘拖行数里,是年七月,有青龙吸水于黄河。”鄢陵县道光十年(1830年)六月“大雨雹伤禾,有龙斗于野,头尾毕见。”

这些对龙王惟妙惟肖的描写,反映了在对龙卷风缺乏科学解释的情况下,清代区域内官民对龙王信仰的虔诚,认为自然界确实存在龙王这一主宰天地之间降雨或止雨的神灵,进而更加重视龙王庙的建置与修缮保护。

关于龙王庙的作用,除了“每年春秋二仲月”定期祭祀,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以及发生水旱灾害时,祈祷龙王驱旱止雨的直接作用外,还承载着下面两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具有稳定社会、安定民心的作用。驱旱止雨的仪式皆由官府组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于民众来说,如果官府的行为凑巧得到了应验,那么就会“舆情胥安”、“岁以有年”,官员、民众皆大欢喜。即使得不到应验,民众也会认为官府并未忘记他们,在关心着他们的疾苦。因为临灾时,官员祈祷龙王减灾,参与其中的民众会深受其场景感染,这些祈祷的场景有时甚至是令人震撼的。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夏六月,夏邑县“水不浸堤者几寸,邑人狼狈争出,以为旦夕其鱼”,社会秩序一片混乱,知县张公“乃勤督夫役多计壅遏,昼夜泥淖中,不惜躬亲畚锸,然力殚矣”,在雨方至时,张公祈求龙王止雨,但无果,在走投无路之时,张公“露肌冲雨,以身为祷,号泣恳测”,以致“观者咸动,俄而天日开霁”,其场景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光绪二年(1876年)六月,信阳大旱,河南按察使傅寿彤“委汪姓赴白龙潭祷雨,安瓶燕香,见一蜻蜓飞落瓶口,以香探之,水深寸许,兆主大雨,趣负归”,时赤日当空,地热如火,傅寿彤“率文武僚佐城厢绅民,出郊迎之。披发戴柳,赤足袒臂,行十余步,跪地高喧佛号”,至十字街时“霹雳一声,大雨如注,刹那之顷,平地水深尺有咫。寿彤及僚佐以下衣衫尽湿,不稍趣避。”这样盛大的迎接仪式,以及得雨后“不稍趣避”的行为,对身处其中的民众影响很大,而且也是深得民心的。可以说,祈祷于龙王的过程不仅整合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而且也安抚了民心。

同时,祈祷龙王驱旱止雨时能否成功,取决于对龙王是否虔诚,心诚则灵。乾隆年间,颍州大旱,知府王敛福率众祈雨得甘霖,把原因归结为“夫三才一气相通。水之潴而为泉,润而为雨,皆天地之气,旋转于其间。以人之气,感天之气,诚敬专壹,其理不爽,其应自神。”可见,在王敛福的潜意识中唯有天地人三气相通,以人之气感天之气,才会“其应如响”,其关键在为政者“诚敬专壹”。同治六年(1867年),霍邱县“自春徂夏不雨。城西湖涓滴无存”,知县陆鼎敦“虔祷龙神祠”,结果“五月十八日,大风陡起,是夜大雨如注,补插秧苗,秋仍半熟。”地方官员在面对龙王时敢于虔诚祈祷,而不怕龙王的谴责报应,其心理因素主要来自于平时的勤政爱民。地方官员勤政的表现很多,但是兴修水利是其主要表现之一,兴修水利是减轻水旱灾害的重要手段。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固始县遭受严重干旱,知县杨汝辑“询诸父老求灌溉救旱良法,仿叔敖清、堪、急、曲诸河旧址,触炎冒暑,昼夜经营。于不能开之处,务求开以通之;于不能闸之地,务立闸以济之。”杨汝辑在任知县期间大力兴修了固始县的水利,惠及后世,后人给予了高度评价。杨汝辑十分重视水利的兴修,但同时又注重龙王庙的建设,在其任固始县知县期间,在境内共修建了四座龙王庙,可见勤政的杨汝辑也十分笃信龙王,认为龙王能够给固始县带来风调雨顺。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1881-1955)说:“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其独特的功能,也就是说。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外力,对内起着调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或之间关系的作用。”清代淮河上中游地区龙王庙的大量建置与修缮保护,反映了区域内官民对龙王信仰的虔诚,笃信龙王能够驱旱止雨,保佑风调雨顺。这种对龙王信仰的认知与认同,正是在水旱灾害频发环境中,官民适应环境、抵御灾害,应对灾害的一种策略。同时,也体现了区域内官民之间的互动,水旱灾害降临时,官员每次祈祷于龙王的行为,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官员为龙王庙修缮的每次倡捐行为得到了民众的积极响应,纷纷捐钱、捐物。可以说,龙王庙在水旱灾害频发的清代淮河上中游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玻璃
试胆量
放烟花
我的好朋友
斗争
争做文明公民的倡议书
美丽的日出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一个错别字引起的笑话
信心的力量
暑假,我为自己出书
我进步,我快乐!
第一次跳山羊
一件伤心的事
骗人的惩罚
基于顾客购买意向的老字号餐饮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谈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并购
重视培养优秀自考生入党
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勤工助学对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研究
人本资本视角下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简析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战略
研发战略联盟伙伴评价体系研究
浅谈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的编制
浅论企业集团预算体系与考评制度
浅议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
对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浅谈餐饮企业品牌塑造中的广告诉求策略
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
战略管理,多种范式并存初探
《白杨》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白杨》词语
《白杨》教学设计3第一课时
《白杨》教学目标和课文简说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白杨》词句解析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白杨》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白杨》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白杨》教学建议
《白杨》教学设计4第一课时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